等想起来的时候已经是很久以后的事情。
与本地部落的语言不通这是个很重要的事情,遇到了问题就要解决,于是李德让人跟部落中的年长者们与原来的部落首领们召开了一次关于沟通的会议。
李德将情况说明,并且做出了要求,于是原来的首领们就在各个部族中挑选出机敏的青年来进行学习。
几天后有三十名年轻人被挑选出来,他们都是族中出类拔萃的,李德安排了汉语老师给他们。
就按照先锋兵的学习方式,一个字一个字的学,什么时候记住了才能继续学习下一个,对于口语训练的方式很简单,但是实际教学的时候情况就不是那样了。
汉语口语学习,要求他们每天都要学习一句话并且要通过几十个人的对话才算完成,这个考验可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很多人会时不时出现与人对话。
没有其它的话偏就是当天学习的对话。
一方面认字,一方面进行口语对话,先让他们背下来用起来这就是李德的方法。
三十名青年才俊不但要学习汉语还要学习他们当地的语言和文字将其对应的汉语全都比对编辑成一本翻译字典。
有李德的汉语拼音教学,标注发音和汉语注解完全就是水到渠成。
先锋兵也派出了很多人对标注的当地语言进行学习,学习都是相互的,先锋兵派出的人可不仅仅是几十人,整个先锋兵都是表率十多万人都要求掌握日常对话。
军令如山,就如同他们上战场杀敌一样,当前阶段的先锋兵全都以学习为主,就在这种气氛下,双方掌握的语言很快。
学习这件事也是需要比较的,一但有了竞争每个人心中都有不服输的精神与态度,尤其是先锋兵全体战士们,他们除了有上进心之外还有军令状。
李德给他们的任务如果真的认真学习不会比别人差,因为他们就是从打字不识一个学过来的,现在每个人都能够流利的阅读话本,还能够很轻松的写信。
这些都是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到的,学习第二种语言对他们来说真的不算什么,他们很清楚不惧怕死亡的人又有什么事情能够难到他们呢。
学习气氛就是这样凝聚出来的,先锋兵人可都不是省油的灯为了进步他们竟然想到没事的事情找部落百姓聊天,顺便帮着年纪大的百姓做一些家里的伙计。
收获了学习语言之外更是得了好的名声,对士兵们可能没有想过那么多但是这些事情都是潜移默化的在宁州发酵。
就连李德都不知道,通过交流现在宁州的百姓有了归属感。
先锋兵的强大让他们有安全感,亲民的举动让他们知道这些人是出自真心的,就这样很快就入了秋。
春种秋收,这个季节对于先锋兵来说是个非常重要的季节,只不过宁州还没有开始进行耕种,也没什么可以收获的。
宁州的工坊再次扩大,对窑厂的需求急剧增加,整个宁州的百姓有六成都在从事烧窑工作,他们制作的转头,水泥已经在宁州得到应用而是是供不应求。
宁州的建设又创造了一个新的速度,尤其是城市的地面最先动工,每天的采石量巨大,这么多的百姓都有活干。
李德对管理者反复的进行了强调,必须要按照安全手册的流程进行工作,绝对不允许把人当成奴隶来使用。
当然这并不包括俘虏的敌人。
先锋兵是一只纪律鲜明的队伍对大都督的话必然是严格遵守,整个一个月的石头需求都靠当地的百姓做工来支持。
李德在作战室内,正在查看账目,别看宁州的发展快都是建立在大笔资金注入的前提下,几万人的吃喝住用行哪一样不需要花钱。
粮食只是一方面,趁着商人快要离开的时候,李德又想出了新的办法,想要套现对于别人可能很难但是对于李德来说可不是难的事儿。
细盐的供应再次提升了日常,将感兴趣的商人全都着急起来开会。
就在宁州最大的酒楼内,八成的商人都来了剩下的两成不是他们不想来而是达不到要求,想要购置细盐第一条件就是能够有足够的资金。
一车细盐别看不多但是真正的价值可能比百车货物都要值钱。
“各位商人朋友,我是幽州大都督李德,关于细盐的采购问题我在这里简单的说一下,细盐是我们先锋兵精心加工的,细盐想必在座各位都已经见过了,产量不多如果需要购置的可以到先锋兵兵营申请购盐。”
“细盐的售卖是有条件的,首先你们需要提供你们商人在幽州的等级文书证明你们是诚实守信的商人,再有由于产量有限所以每名购置的商人都只限一车,如果想要购置更多就需要继续商谈专属合作协议,利润可能比你们零售要低一些。”
李德接连说着,细盐的限制问题说白了就是营销手段,要多少细盐李德都能够拿得出来但问题是如果量多了影响价格不说也会引起有心人的注意。
别小看这些细盐,要是真的让人知道这些盐都是他们自己加工的,还是用的盐矿或许隋炀帝都能派兵过来攻打幽州,目的自然是索取秘方。
不过这都不是最主要的问题,在李德还不想暴露细盐制作的秘密之前,运输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这些西盐可都是从长安运到幽州,再从幽州运往兵城幽州。
别看每次运输就那么一车,要知道这些东西可是盐,一袋子的盐就足够几千人用一个月的了,一车盐能够让十万人正常使用。
从兵城运粮食的时候,每次都会有辆车盐混在其中,宁州的盐储备足够,拿出来销售目的是换钱,更重要的是带动商人们来宁州做生意。
为什么要这么做,别看商人们来宁州感觉商业气氛挺好的他们都挺主动的,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前提是如果没有先锋兵的大量订单,明告诉那些商人有利可图傻子才会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