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缓冲,也能让李亨自己冷静下来,想一想这几个功臣到底都应该怎么安排。
郭子仪和李光弼本来就是大唐将领里的中流砥柱,这次剿灭河北道的叛军更加证明了他们的忠义,所以这两个人李亨早就想好了,郭子仪还是要回到朔方去做他的朔方节度使,连带着防备对河西虎视眈眈的吐蕃人,而李光弼,则是要到岭南去防着最近蠢蠢欲动的南诏人。
在整个大唐都没多少兵的情况下,只有继续可着他们俩这两块金字招牌来霍霍,才能让潜在的敌人顾虑一些。
最让李亨头疼,还是自己的好儿子李倓到底怎么安排。
古往今来,一个皇子要是立了这么大的功劳,一定是要第一时间让他回到权力中心来的,就算是不想让他当皇帝,让他辅佐辅佐未来要当皇帝的李豫也是好的。
但李亨总是能想到李泌这段日子对他说的话,用李泌的话说,李倓这个人,放在乱世绝对是个枭雄,但让他过多的接触权力的话,极有可能会发生一些不可控的事。
所以李泌早在河北道的战斗还没结束的时候就已经针对李倓给出了他自己的建议了,那就是趁着现在战争刚刚结束,大唐对于不少地方的统治还并不是非常稳,可以把李倓继续留在外面作为一个大杀器控制局面。
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让李豫成功成为大唐的太子,并且让长安城的百官们认可他这个太子。
到时候就算是李倓再回到长安,太子地位稳固,他自然也就只能接受自己的地位了,就算是他为了大唐立下过天大的功劳,以后也只能成为李豫麾下的一员将领罢了。
李亨之所以纠结,是因为他一直就知道李倓的能耐绝对是高于李豫的,就算是从心性上说,李倓也是从小就更加坚毅刚强,而李豫显然就柔弱了不少。
换句话说,李亨心里明白着呢,李倓才是更加适合皇帝的那个人。
他支持李豫,不光是李泌在中间搅和,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李豫作为他的长子,显然相比于李倓更能把自己这个父亲当做一回事。
就比如说当初在马嵬驿陈玄礼整死了杨玉环之后,李倓的确是立了一功,没有他的劝说自己恐怕也下不了决心称帝。
不过当时的情况,李亨就算是这个时候回想起来心里面也不咋舒服。
当初虽说情况紧急,但李倓几乎是指着自己的鼻子劝说自己的,那架势好像压根就没把自己当做他的父亲,而是他李倓才更像是一个恨铁不成钢的父亲。
李亨之后甚至都想过,要是当时自己真的怂了,跟着李隆基跑到了蜀中去了,说不定李倓会一急眼自己登基了。
而李豫呢,自始至终都是紧紧的跟在自己的身后,自己说什么他就做什么,他的行为才像是一个守护这自己父亲的儿子。
从感情上来说,李倓越是强悍,越是立功,只能越是让李亨越发的不安,而李豫在自己的身边,不管是做自己的儿子还是做自己的太子,都能让他放下心来。
作为一个皇帝,李亨当然喜欢放心的感觉,其实有的时候他自己也知道,有些事儿,自己的好兄弟李泌也不过是自己的一个借口罢了,不少自己想要做但不好往出说的事,从李泌嘴里说出来,让别人知道了自己这个皇帝起码能更体面一些。
于是在次日的朝堂上,李亨亲自发了话。
“郭子仪、李光弼、李倓三人平叛有功,着郭子仪、李光弼即刻回到长安封赏,建宁王李倓身为河北道节度使,赏百金,留于河北道处理平叛后续事宜,歼灭史思明残部!”
这个消息在几天之后送到了河北道,身在幽州的郭子仪和李光弼先知道,之后才是依旧在范阳没敢动弹的李倓。
不过这一切都在李倓的预料之中,在他暗中争取河北道节度使这个职位的时候,就知道一旦李亨同意了这个事,就说明李亨不想让自己这个定时炸弹在他的身边。
李倓更知道,自己这个皇帝老爹打的算盘就是让自己在这给他们擦叛乱的屁股,而他在长安城不慌不忙的就把这太子之位给定下来,好让自己死心。
“郡王,咱们在河北道出完了力了,也损失了不少弟兄,你为何连长安城都回不去,我可是听说,一旦咱们在河北道胜了,大唐的皇后和太子就要定下来了啊!”
张巡和南霁云他们几个一看这消息,可是真有点着急了,特别是张巡,在打了胜仗之后他就一直在跟长安城里自己交好的官吏联系,最近知道了不少长安城里的动向,不过这些动向在他看来对于李倓可都不是啥好消息。
“那你觉得本王现在回到长安城了,这太子之位就能是我的了?要知道,天天陪在陛下身边的,可是那些不会打仗的文官和宦官,郭子仪和李光弼等几个武将说我好,有用吗?”
李倓淡淡的甩出这么一句,张巡顿时哑口无言。
的确,李倓这一两年在战场上大放异彩,但他交下的都是些武将和士卒,而不是真正能在朝堂上天天对着皇帝给他说好话的人。
甚至因为鱼朝恩在李倓的手里被捉了去,导致不少李亨身边的宦官对李倓并没有什么好印象。
李辅国是间接通过李倓整死的,鱼朝恩也是一般,这让不少心思细腻的宦官察觉到了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联系,这样的联系让宦官们对李倓不可能有好感。
“但郡王要是在这再蹉跎个一年半载的,河北道是好了,太子也定下来了,以郡王的能耐,就这么虚度一生,就连我也是感到十分惋惜!”
张巡是个直性子,就差没直接说你就应该去当皇帝了,李倓听完了之后也笑了,之后说道:“太子定了又能如何,我不是早就说过,大唐自高宗以来,太子多了去了,但真正当上皇帝的太子能有几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