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章:庚辰科殿试(上)(1 / 1)

日月永在 煌煌华夏 1173 字 8个月前

过了中秋,内阁上下总算松了口气。

建文二年庚辰科的殿试终于要开始了。

殿试,又称御前对试,考策文,考题由皇帝亲拟或会同内阁六部拟定,时间上一般是在会试结束放榜后召开,即三月下旬与四月上旬期间。

庚辰科殿试本来初定的时间就是四月初,考题也都已经拟好:“古今礼议”。

结果好死不死的赶在这个时候,堂堂礼部尚书郑沂谋逆案发,这个礼议的考题就成了一个笑话,内阁不得不抓紧重拟,好容易等到反诗案盖棺定论,朱允炆又要大婚纳妃,朝廷上下只好捏着鼻子操办皇帝的婚事。

朱允炆不拿殿试当回事,那就有的拖了,结果就是作为考学最高层级的殿试,在建文二年生生拖过了中秋节。

这一次内阁学聪明了,他们拟定了一个皇帝无法拒绝的考题:

“议西南诸国是。”

解缙拿着参试的贡生名单走进乾清宫,连着殿试考题一起呈到了朱允炆的御前,直接把朱允炆看懵了。

说实话,当朱允炆看到这个考题之后,直接就乐了出来。这个考题,内阁和六部算是拉下脸皮,号召全天下的士子来拍他这个皇帝的马屁了。

为什么说这个考题是在拍朱允炆的马屁?

因为考题中写的“国是”而非“国事”。

这可不是错别字,‘是’和‘事’为两个概念。

‘事’为事情。‘国事’即国家的事情,可大可小,可以是已经发生的也可以是尚未发生的,大概意思就是皇帝心里对处理西南还没有谱,大家伙一起来出出主意,该如何处理这件事。

‘是’为是非。‘国是’即已经定下的国家大事、政策,议论的主要内容是对正在发生和进行的政策评论是非对错。

宋神宗年间,王安石变法,触及文人阶级利益,宋神宗问大家伙:“变法之事,天下汹汹,昔楚王问叔敖,叔敖所谓‘国之有是,众之所恶也’,司马光答:‘然。陛下当察其是非,然后守之。今条例司所为,独安石、韩绛、吕惠卿以为是,天下皆以为非也。陛下岂能独与三人共为天下耶?’”

这里面宋神宗嘴里提到的叔敖,即孙叔敖,孙叔敖的原话说的是‘国之有是,众非之所恶也’。王安石的变法宋神宗是很支持的,所以他把非字给去掉了,就是在发脾气,意思就是这件国事,为什么你们都不喜欢呢?

司马光直接怼了回去,他的回答是什么意思呢?

意思就是这变法的事,除了王安石、韩绛、吕惠卿三人以为是对的,全天下都觉得是错的,难道你皇帝加上这三个人就能代表天下了?

西南的事情如何处理,朱允炆已经定下了调子,所以不需要大家来替皇帝出主意了,大家就变成了‘共商国是’。

你们的任务就是讨论皇帝的做法是对还是错就行了。

大明不是大宋,皇帝就是天地至尊,所以皇帝的做法他也一定是对的,不接受任何反对意见,既然一定是对的,那所谓的共商就是一个笑话。

做为科举最高层面的一次考试,为什么要出这么一个没有意义的考题?

这里面的水深着呢。

皇帝是对的,大家议论的基调就已经定下了,参加殿试的考生,你首先要把自己做题的立场定好,基于皇帝是对的这个情况下来进行二次肯定,

这不就成了纯粹的拍马屁吗?

但是拍马屁是分等级的,虽然大家都是在拍马屁,但是你不能拍的那么直白肉麻,不能直接在考卷上写‘皇帝老子万岁’、‘皇帝的一切都是对的’之类的话。

你一定要延伸你的思路,引经据典,然后辞藻还要华丽,通过旁征博引,举出很多的相关事例来证明皇帝在西南的事情上处理的真好,太棒了,让全天下的臣民学子都有一种‘哦~原来如此’般醍醐灌顶的感觉,然后由衷的喊出‘皇帝老子666’。

这样的话,既显示出了你的才学,又不会给外界留下唯上谄媚的坏印象。

这个考题不好做,因为这既考验到了一个考生的智商才学,又考验到了一个考生的情商脸皮,只有这两样全部兼备的人,才能录进三甲,能把这两点都发挥到极点的,那点状元就没问题了,做官,可不就要具备这两点基本要素嘛。

所以朱允炆才会在拿到考题之后,由衷的佩服朝堂上的大明官僚。

郑沂案之后,这算是朝堂官僚阶级再向他这个皇帝示好,但除了示好之外,还要兼顾为国家朝廷选材,他们也不容易,能想到这么一个面面俱到的考题,既拍了皇帝的马屁,又能考验出这一批参加殿试的贡生的政治水平。

如果朱允炆是个土著皇帝,那真的是君臣相宜,以后的日子里,大家互相给面子,将来历史上一定给建文朝留下一个非常好的名声。

“既然内阁议定了,那就这么办吧。”

朱允炆心情顿时大好,冲着御阶下的解缙说道,“九月初一大朝会之后,就在奉天殿设办吧。”

解缙微微一躬身,“谨遵陛下圣谕,敢问陛下,届时是陛下亲临还是降恩?”

洪武朝时的殿试一般都是太祖皇帝亲临监考,吏部尚书作陪,但是殿试的时间太长了,两三个时辰的功夫,皇帝为了维持尊严,要端坐在龙椅上像个蜡像,坐累了也不能动,太祖皇帝能吃这个苦,朱允炆惫懒大家都知道,所以解缙才刻意提了这一嘴。

朱允炆哪里想的到这一点,他活那么大参加过的考试倒是不少,还从来没有当过监考官呢,出于猎奇想都没想就应了下来。

“殿试乃为朝廷选材,事关天下大计,朕当亲往,不过殿试着数百人,朕一个人也看不过来,就着卿和杨士奇、吏部尚书毛泰一并监考吧。”

你不嫌累,你去不完事了?再喊上吏部尚书标配啊,为什么还要拖着我?

解缙心里那个别扭。

监考还不如参考,参考起码还能坐着,监考除了皇帝之外,他们可都得站着,太受罪了。

心里叹了口气,但还是赶紧应了下来。

“遵圣谕,谢陛下隆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