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一章:这夫子真可怜(1 / 1)

“这是新来的夫子李章泽,我带他去学院安顿一下。”初夏回头看了一眼李章泽,“李夫子,正好也给你介绍一下,这是咱们村的女账房宋宝琴。”

“宝琴妹子。”李章泽颔首行礼。

“李夫子好。”宋宝琴的眼睛都亮了,“初夏,这是不是说咱们村的学堂要开学了?”

“是啊。”初夏点头,“现在李夫子来了,就可以让大家先上着课了。”

“那就太好了,我跟你一起过去,正好可以帮着李夫子收拾收拾屋子。”宋宝琴就挽住了初夏的胳膊。

“李夫子,你的脚能行吗?如果不舒服,让人套了车子……”

“不用不用,我慢慢走,不碍事的。”李章泽急忙摆手。

“李夫子的腿……”宋宝琴悄声问了初夏一句。

“意外伤了,没治好,落下了残疾,来的路上又崴了一下。”

宋宝琴不由得看了一眼李章泽,眼里是藏不住的同情,这夫子太倒霉了,太可怜了,以后得多照顾一下才行。

李章泽的嘴角抽了一下,这姑娘就不能避讳点啊?他的确是惨点,但是也不至于用那样的眼神看自己啊?

好在宋宝琴很快就收回了目光,因为学堂就在村后面,那可是全村人一起动手修建的,比村里的任何房子都好呢。

李章泽原本没对一个村里的学堂抱多大的希望,能有几间屋子就不错了,可是当走到那学堂门口的时候,却发现全是青砖大瓦房,而且还是一个三进的大院子,整个院子修建的还古香古色十分的别致。

“虽然现在孩子少,但是以后说不定就多了。”初夏看出了李章泽的惊讶,“而且,我办学让孩子们过来学习,可不光要学习四书五经这些,毕竟不是所有的孩子们都适合科举的,对吧?”

“那还要学什么?”李章泽倒是有些好奇。

“孩子们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初夏笑了一下,“你看,这里是美术教室,这里是手工教室,这里是音乐教室,那边是药材室……后面还有球场练武场,总之,孩子们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要有好的身体,还要有其他的兴趣爱好,万一出个武状元,音乐大家,绘画大师,国医圣手呢?”

李章泽的眼睛大了一圈,不过却无从反驳,因为还真说不定呢。

“而且,我还不光聘请这样的夫子,我还会聘请一些手艺师父,比如木工铁匠花匠厨子等等吧,到时候也可以给那些不想科举的提供一些手艺,起码能养活自己。”

李章泽的眼里已经变成了敬佩了,这真的不是一般人能想出来的,不对,是不是一般人能做出来的,这得有多大的魄力啊?

怪不得堂叔都挺羡慕他的,甚至还说如果不是潍山书院的游山长对他有恩,他也想要过来应聘呢。

初夏就是简单的介绍了一下,然后就将李章泽带到了宿舍区。

“这里暂时建了几个供夫子们住宿的院子,你就住这个吧,以后再有人来会安排进来的,你脚扭了,刚才我虽然给你正了一下,但是还是需要用药和卧床的。”初夏将他安排在了一个房间里,“你看看缺什么就直接告诉我,至于衣物,带回让宝琴给你量一下尺寸,大概有个三五天就能赶出新衣来了……还有这个药膏,你睡前贴上,睡一觉明天那崴了的地方应该就没事了。”

李章泽点头,初夏给他想的很周全,说实话,他没多少东西,来的时候就带了一个书箱,里面除了书,只有额外的一套换洗的衣裳和一双鞋子,并一百文钱。

真的缺的不少。

不过他进屋一看,房间真好,干净整洁,床上的被褥都是新的,甚至还带了阳光的味道。

蓝燕很快就抱了一大堆东西松了进来,有脸盆面盆面巾洗漱用具,甚至还有一套茶具,总之就是能想到的,基本都准备了。

他觉得自己不是来上工的,而是来享福的。

就这样,李章泽在大王村里住了下来。

初夏还想着等夫子来的多了,学生也多了,就跟周秀儿合作一下,将来学堂里的衣服被褥之类的都交给她的绣坊做,这样方便快捷,不用村里的人忙活了。

当天晚上,村长特意过来见了李章泽,然后安排了村里的几个妇人轮流过去给李章泽打扫卫生还有做饭,学堂里是有厨房的,至于粮食,那也是村里出的。

当初说好的,大棚收益,初夏跟村里是四六分的,村里这六成里就包含了学堂的费用,读书虽然费钱,但是,那都是自家的娃啊,更何况,这一冬季蔬菜的销售,那可是天文数字。

当初是每家每户都认领了几个大棚,这些收益乡亲们是拿四,其余的初夏拿四,那两成都是上缴给村里的。

另外还有一些集体的大棚,那是轮流照顾的,这些初夏也是拿四,其余的六成交给村里,这些钱在每个月给大家分红之后,剩下的会入学堂的账。

另外还有酱料作坊和即将开办的红酒坊,这些都是要给村里交钱的,所以维持一个学堂的运转真的很轻松。

村长知道李章泽的腿不好,就让自家孙子宋子文过来陪着他住着,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啊,那咨询学问也方便不是?

反正孙子也还没成亲,而且,孙子也说了就算不能科举,也愿意多学点,毕竟他想娶初秋那姑娘呢,但是初夏说了,那姑娘可是大户人家的小姐,读过书还会功夫,所以,孙子多学点有好处,要不然,他都不好意思提。

而且所谓住一起,并不是住一个房间,这些院子每面都是三间房子,两间卧房中间一个客厅,所以,只是客厅公用,各自回屋关上门就是独立的空间,很方便的。

李章泽再次被村里人的热情和周到感动了。

当天,村里就召集了大家通知了下去,只要想读书的人都可以报名,原本算着两个村适龄的孩子不会太多人,结果一报名,竟然有将近三十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