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咬败了!
甚至连他自己都身死于乱军之中。
而吴三桂并没有停止进攻,得势不饶人的他,又接连重创两股流贼,吃了李自成四五万人马后,后才停下来休整。
他能停下来,可李自成却不行,对于身处京城,原本还正做着皇帝美梦的他,这才意识到所身处的危险。
四面合围!
尽管还没有达到这个地步,可是那朱慈颖领大军屯住于沧州虎视眈眈不说,还派那个周遇吉占了土门关,一路朝着山西杀去。而吴三桂另一支打着白幡、披着孝衣的大军,正浩浩荡荡的朝着京城杀来。
“这是要断俺的退路啊!”
意识到危险的李自成,立即招来了文武百官议事。大臣们在御前持笏行礼后,李自成吩咐一声便赐坐了。等到大家刚刚坐稳,李自成先向刘宗敏问道:
“捷轩,吴三桂破了袁咬的大营了。”
刘宗敏答道:
“臣已经知道了,说起来,倒是我疏忽了,先前虽然知道吴三桂必定会出兵,可在回京时,却没有仔细部署,让吴三桂钻了空子,他一共也就三四万人马,要是咱们谨慎一些,那里会是咱们的对手!”
李自成点头说:
“你说得很对。吴三桂就是钻了空子,他早不打晚不打,偏偏在朱慈颖在沧州屯兵时打过来,他是打给朱慈颖看的,打给那个所谓的明朝皇帝看的,他害怕将来朱慈颖计较勤王不利的罪责,所以他就靠打咱们作投名状,给将来留下一点回旋余地。”
他忽然转向丞相,问道:
“丞相,你如何看的?”
孙可为赶快站起,说道:
“陛下睿智天纵,烛照一切,洞见三桂肺腑。臣以为,现在朱慈颖欲断我退路,他领兵十数万,才是我大顺的心腹之患,而吴三桂区区三万之师,成为了什么气候,以臣之见不妨讨伐朱慈颖,只要击败朱慈颖? 吴三桂必降!”
李自成的心中一动? 觉得孙可为的话也有道理,又向宋献策问道:
“军师府中商议如何?”
宋献策站起来说:“奉旨在军师府议事诸臣? 喻尚书、顾学士都到了。正会议间? 接到山西那边的禀报称,明军以周遇吉为首西征山西? 占领土门关,意图断我归路? 臣等无不是义愤填膺。然而因为是军国大事? 不能义愤行事。”
李自成神色严厉地问。
“主要的是,你们对出兵讨伐有什么看法?”
宋献策心中一惊,回答说:
“顾君恩学士力主讨伐,喻上猷尚书? 也是主张讨伐。然兹事体大? 臣不免心存疑虑,若是不加以讨伐,反会助长吴三桂嚣张之气与远近各地不臣之心,此次周遇吉西征,降官降民皆连复叛就是如此? 若不败敌,只恐远近各地皆起不臣之心。”
又是周遇吉!
李自成有些不满的盯了眼孙可为? 要不是当初他劝阻的话,那里还会有周遇吉的事。然后便愤怒地问道:
“那就是说? 你们都赞同兴兵讨伐了,如此就能压下去他们的嚣张气焰? 消灭远近各地不臣之心是吗?”
他这个皇帝当的憋屈啊!
李自成发现进京还不如不进京? 打从他进京之后? 这样那样的难题不说,甚至现在就连回老家的路都让人家给断了。
退路给断了不说,就连人也给堵在京城这屁大点的地方了。
这该不会是崇祯皇帝故意埋得坑吧!
他和那小子一起埋得坑?想把自己埋在京城?
要真的是这样,那这姓朱的一家人可真够毒的啊!
但转念,李自成觉得这事也就是胡思乱想而已,他崇祯要是有这样的魄力,又岂会轮得到老李家坐上这个龙椅?
宋献策知道现在“圣心”必定极为恼火,所以他不再说话,跟着孙可为坐下。李自成知道顾君恩主张讨伐朱慈颖,便将目光转向顾君恩说道:
“在襄京时,关于下一步用兵方略,大家伙就是议论不一,是卿建议孤先破西安,再接着进兵幽燕,直破京师。到西安后,要不要紧接着北伐幽燕,文武百官们议论不同,又是卿主张趁热打铁,赶快渡河北伐。孤两次都采纳了卿的建议,才有今天的成功。对眼下的时局如何处置,这是十分火急的军国大计,不能够当断不断,犹豫误事。孤意已决,卿有何高明之见?”
顾君恩明白皇上对朱慈颖用兵讨伐的事已经决定,此刻又受了皇上的褒奖,认为这又是立功的绝好机会,立即站起来说:
“陛下,以臣愚见,朱慈颖已决意与我为敌,先断我归途又勾结吴三桂偷袭我大军,其以所谓遗诏自称监国,公然倡言举义,号召远近,誓为明朝复国,并为崇祯帝缟素发丧。如此不臣之心,若不能尽早灭之,只恐怕会引起远近不臣,故臣反复思维,请陛下登基后,立即日南征。以陛下百战百胜之声威,携我军雷霆万钧之势,一举扫荡此腹心之患,如此各地意欲倡乱之人不敢蠢动,欲乘机侵袭的吴三桂,亦必观望而止步。兵贵神速,不可犹豫误事,敢请陛下圣断!”
人心不稳队伍不好带啊!
李自成颇为赞同的点点头,这阵子进京之后,每天都有各地送来的文书,多数是留守长安的权将军泽侯田见秀转来的,也有由各地送来的,还有从河南来的,也有从驻守太原的文水伯陈永福处送来的,以及从驻守保定的权将军刘芳亮处送来的。这些纷纷从远近各地送来的文书,各地的消息都提到了人心纷乱,许多归降的地方赶走了大顺的官吏,重新迎来了的明朝的官吏。
山西如此,河南如此,甚至就连陕西各地也很不稳。为什么会这样?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朱慈颖那小子拿着遗诏当令旗,在那里以监国,以皇帝自居号令天下,结果不曾想,那些个愚民还相信他。
“捷轩,武将们有何主张?”
刘宗敏知道李侔主张持重,但是不予重视,坐着回答说:
“武将们都主张讨伐。兵贵神速,越快越好。”
李自成又望着李过问道:
“李过,你的意下如何?”
李过恭敬地站起来说:
“朱逆口口声声的告诉天下咱们是贼,决意与我大顺为敌,所以我们之间必定会有一战。臣以为迟战不如速战;拖延时日,于我不利。不过我军进京以后,军纪已不如前,虽说已经斩了几个违犯军纪的人,但败坏军纪的事,仍在不断发生。倘若赶快出师东征,全军同仇敌汽,军心必定可以立刻振作。所以臣赞同立即出兵。此事迫在眼前,无可回避。至于登基大典之事,请恕侄臣死罪,不妨推迟一段时间再从长计议。”
李自成听到李过建议他推迟登基大典,脸色顿时一寒,心中一震的同时心中闪过一道杀意。但很快又镇静下来,李过是他的亲侄子,对他必定是忠心耿耿,而且确实像他说的那样,兵贵神速。
但是……当皇帝也很重要呀!
要不是为了在京城登基,怎么可能会一路打到京城,在长安老家多好。
一时拿不定主意的李自成,随即向顾君恩问道:
“推迟登基大典可能会动摇天下人心,也会让我大顺军心尽失,顾学士,你可有什么主张?”
什么主张,当然是先登基的了,谁没瞧出来李自成的心里在想着什么?
于是乎,大顺朝的文武百官们定下了决策——先登基,登基后南下讨伐朱慈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