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4章 话儒(1 / 1)

独断大明 官笙 2293 字 9个月前

孙传庭,孙承宗,靖王,汪乔年,傅昌宗,周应秋,秦良玉,外加六部尚书的赵晗,张秉文,张国维,钟阳生,沈珣,方孔炤总共十三人,外加一些负责记录的内监,朝报主编等坐在暗角,偏殿倒是坐满了。

众人分坐两边,安静的等着。

乾清宫甚少会如此规模的将他们叫到一起,又不是正式的训话,多半是有些特殊的话要说。

众人都在思索,近来内阁的动作相当剧烈,波及朝廷的内阁六部不说,地方上的反弹也日渐剧烈,他们猜不透朱栩要说什么。

这个时候,大皇子朱慈烨一身锦服,表情平静的从偏殿进来,抬着手,道:“诸位大人,父皇说亲诸位大人等一等,他手里还有一点事情。”

众人一怔,相护对视一眼,起身道:“遵旨。”

小慈烨‘嗯’了声,礼数周到的还礼,然后在空的两个位置,孙传庭左手边坐下。

这个举动,让众人再次心生一样,他们本以为这个位置是皇后的,却没想到是这位大殿下的。

在座的众人目光微闪,相继坐下。

对于这位大殿下,朝野向来议论纷纷,心里十分警惕。

从以往的朱栩的表现来看,似乎有意立他为太子,但中宫皇后已有嫡子!

知道内情的,面色如常,不知道的,惶惶不安。

孙传庭倒是平静,做为内阁‘首辅’,他知道的自然更多,面带微笑向朱慈烨,道:“殿下,听说近来皇后娘娘身体不适,可大好了?”

朱慈烨侧身,道:“劳大人挂念,母后只是偶感风寒,已经好了。”

孙传庭给朱慈烨倒了杯茶,道:“听说殿下在进学,近来读了什么书?”

朱慈烨恭敬的端着茶杯,道:“在读大学,有些不甚明了,读的慢了些。”

大学,已经不是一个七八岁小孩子可以读的。朱慈烨能读,说明了他的早慧与聪颖。

在座的众人暗中对视一下眼神,默不作声的看着对话的两人。

孙传庭微微思忖,道:“大学,确实有些难懂,慢一点也没事,可有看史?”

朱慈烨眨了眨眼,道:“父皇喜欢汉书,唐史,时常会带着我看一些,知道一点。”

史书中,最多的就是宫闱之事,多少惨变血案,多少肮脏龌龊。这些惨案,几本都是发生在父子兄弟之间,最为警醒的,莫过于玄武门之变了。

孙传庭不知道朱栩是喜欢汉唐的强盛,还是有意给着我大殿下看一看历史的前车之鉴。

他脸上依旧微笑,道:“臣的家里倒是藏了些书,还有些早年做的笔记,或许能有助于殿下进学,回去之后,我找出来,送给殿下。”

小家伙眼睛一亮,站起来抬手道:“多谢阁老。”

孙传庭是进士出身,一身才华自不必说,又是‘首辅’,这礼是少不了。

孙传庭连忙起身,道:“不敢,殿下无需多礼。”

小慈烨‘嗯’了声,坐下,抬头环顾一圈,落在孙承宗身上,道:“元帅,母后那边有意赏赐孙家两个诰命,明天请你进宫商议一番。”

孙传庭连忙起身,抬手道:“是。”

小家伙表情平静的‘嗯’了声,看向靖王,道:“王爷,听说王妃病了,母妃已经指派太医,明天会有三名太医过去会诊,王爷切勿忧心。”

靖王看着小慈烨,微楞,继而起身,道:“谢殿下,谢李娘娘。”

小家伙似乎觉得靖王是自家人,小脸露出笑容,目光看向汪乔年,道:“汪阁老,听说大理寺最近断了不少陈年旧案,朝野一片赞誉,皇上还夸赞阁老‘遇事果断,行为得当’。”

汪乔年站起来,道“臣愧不敢当。”

小慈烨的目光转向傅昌宗,道:“舅爷,父皇说近来您受委屈了,京外有一个庄园,过一阵子就送给您。”

傅昌宗对于这些身外之物早就无动于衷,倒是乾清宫透出的这个态度,让他欣喜,抬手道:“谢皇上,谢殿下。”

小慈烨的目光看向最后的阁老,周应秋,对于这个人,小家伙不怎么熟悉,还是依照朱栩教的,道:“周阁老,父皇打算从内帑拨出了五百万两,用于工部的道路水道工程,这件事,需要周阁老来负责督导,筹划。”

大明的土木工程,涉及太广,牵扯的利益太多,要运作的权力极其复杂。

简而言之,这是一重大‘恩典’!

周应秋表情平静如常,起身道:“臣遵旨。”

小家伙嗯了声,说完,就没有再看其他人,端坐不动。

但众人心思各异,这些话显然是乾清宫教的,大殿下只是传话,可为什么,是这位大殿下?

乾清宫对于太子之位,到底抱有怎样的心思?这位大殿下真的只是烟雾?

一群人心思难定,看着朱慈烨的目光复杂闪烁。

朱慈烨话音落下,朱栩大步而来,笑着道:“诸位大人久等了,曹化淳,上菜吧,都坐坐,无需多礼。”

一群人行礼,随着朱栩的收势又纷纷坐下。

朱栩坐下,环顾一圈,笑着道:“等急了吧?来,咱们先吃饭。”

宫女端着菜上来,热气腾腾,香气四溢。

诸位大人气定如常,坐着表情不动。

小家伙眨了眨眼,好奇的看着桌上的人,他明显感觉到,气氛变了。

朱栩拿起筷子,转向小慈烨,道:“烨儿,给各位大人斟酒,都是我大明的股肱之臣,不要怠慢。”

小家伙‘嗯’了声,拿起酒壶,开始挨个倒酒。

每一个人都连忙拿起酒杯,低头示意恭敬。

朱栩随便夹了口菜,道:“大家都随意一些,无需拘束。”

众人躬身,拿起筷子,跟着吃了一口,便束手等着。

朱栩暗自砸了咂嘴,本来还想温和一点,叙叙家常,没想到这些大人们如此都如此警惕,只得先喝了口酒,随口说几句,便绕到正题上。

朱栩喝了口汤,擦了擦嘴,道“近来,反对征讨倭国的声音,日趋增多,你们怎么看?”

正题来了,但向来能言善辩的大人们,这一次却缄口不言,却都皱眉思索。

朱栩的问题不可能这么简单,这么简单也不会兴师动众将他们都喊来。

张国维看着众人不说话,率先开口道:“皇上,臣认为,反对的人也有其道理,需要认真对待,不能置之不理,视若罔闻。”

朱栩看了他一眼,道:“有理。”

张国维眼神喜色一闪,继续说道“臣另一方面,是朝廷做得不够,在征倭之前,应该征求群臣的意见,若是朝野赞同,就不会由此一遭了。”

张国维这些话,看似有道理,但仔细一琢磨就味道不对,并且,他还是兵部尚书,说的就更值得玩味了。

礼部尚书沈珣开口,道“臣不赞同张尚书之言,军国大政,尤其是涉及到战事,当以‘战胜’为前提,行事密要,岂能大肆宣扬,讨论?”

张国维立即就道:“若不能同心协力,如现今朝野两极,彼此扯力,如何能胜战?若是同心协力,岂不是更加轻而易举,于国于民大有益处不是?”

沈珣转向他,道“行事不密,败之根本,张尚书是兵部尚书,这么简单的道理,难道还要我教吗?”

张国维神色难看,刚要再说,朱栩摆了摆手,道:“好了,咱们今天要说的,不是这次征倭,而是由此引发的一些深层次的问题。”

孙传庭侧身,道:“还请皇上明示。”

朱栩拿起酒杯,倚靠着椅子,看着一群人,道:“朕纵观历史,抛开先秦不说,从汉武帝之后,历朝历代,无不是三世而衰,东汉是,盛唐是,宋、元也是。本朝更是,当初太宗皇帝何等雄武,南征北战,万邦臣服,甚至扬威海外,天下咸从。但宣宗继位,国势迅落,一直与南北全面收缩,更无舰队下西洋,再到英宗,土木堡一败,不过短短二十年?何至于此?再往后,我大明就只有抵御,再无外拓疆土,万历以来,更是抵御之力都失去了,不止朝政败坏,五军都护府更是成了摆设,我大明居然找不出一支可战之兵,需要从各地抽调‘民兵’为战?朕一直在思索这个问题,今天,咱们就来议一议这个。”

众人听着朱栩的话,琢磨其中的味道,猜测着他话背后的深意。

中原王朝,从有史记以来,还真没有跳过这个规律,几乎都是三代而衰,民怨渐起,两三百年便改朝换代。

一群大人们在思索,谁也没有先开口。

朱栩目光扫过,落在周应秋身上,道:“周阁老,你先说。不要拘束,咱们就当学问讨论,不要有负担。”

御前说话,哪里有学问讨论。

周应秋倾身,道:“皇上,民间有一句话,叫做‘富不过三代’,放大来讲,朝廷也是如此。臣看来,是后世子孙没有了先辈的锐气,忘却了先辈创业的艰辛,迷失在荣华富贵中,耽于享乐,以至于家业衰落,产业凋零,后辈中即便出现有志者,也已积重难返,无力相扶……”

朱栩点点头,道:“周阁老说的有些道理,人的行事作为与他的经历息息相关,若只看到荣华富贵,哪里还懂得奋斗,懂得先辈的锐气与忧虑。很好,其他人,都说说,咱们今天把这个议题说的透一点。”

傅昌宗接过话,道:“臣看来,环境也有很大关系,若是新一任家主自小在院子里长大,如井底之蛙,外加家仆一个个心怀叵测,那么人心之变,家业破败,也不是难以理解。”

傅昌宗说的隐晦,但也近乎直点要害了。

朱栩‘嗯’了声,道:“傅阁老说的也没错。坐井观天,看不到真实的世界,只能听别人说,人又喜欢听他所喜欢的,难免会偏听偏信,积毁销骨,恩,有道理。”

有了这两个帝党领袖打样,其他人也会意过来。

靖王接过话题,道:“臣认为,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一家之主需要听进不同的声音,这样才能明辨是非,擅断善恶,不至于偏差。”

朱栩看了靖王一眼,道“嗯,说的不错。一个人不能总听好听的,总看好看的,这个世界,有黑,有白,还有黑白相间的灰色地带,好听的话藏着恶毒,好看的风景背后是穷山恶水,要听两面,要看全貌。”

汪乔年接过话茬,道:“臣认为,凡事一言而决,并非好事。家主肆意妄为,无人能阻,一个随意的决定就可能是败家的根本,因此,家主要明断是非,远离小人外,还需能有所节制。”

朱栩喝了口酒,道:“有所节制……恩,这句话很好,很契合。”

靖王,汪乔年说的很是隐晦,又看似是站在他们部门的立场而言。实则上,他们的话,暗含着朝野的一贯心思。

那就是希望君主能垂拱而治,政务交给内阁。另外,就是他现在权威太盛,把持着朝野方方面面,一切都按照他的计划再走,他们也渴望‘自由’吧?

汪乔年说完,最后两个阁老,就剩下孙承宗,孙传庭了。

孙承宗近来的状态很好,精神矍铄,双眼有神,没有以往那般疲惫,他看着朱栩的目光,沉吟一声,道:“皇上,若说一朝三代而衰,原因千万,但臣认为,自小所受的教育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臣认为,历代皇子的教育有偏差,太过强调‘仁德’,却忽略了仁德需要刀兵守护,没有足够的刀兵,那么礼乐崩坏,即在眼前。”

朱栩眯了眯眼,笑着不语。

这位孙阁老跟着他最久,最能把握他的心思,看来,孙承宗是摸到一点了。

朱栩淡淡的‘嗯’了声,转头看向孙传庭,道:“孙阁老,你怎么看?”

孙传庭察言观色,明白朱栩的意思,道“皇上,自西汉独尊儒术,罢黜百家,‘仁德’之念贯穿数百年,若想锐气长存,江山永固,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朱栩看向孙传庭,忽然道:“嗯,孙阁老抽个时间吧,给朕的几个儿子上上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