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安四年,大明如一个巨大的机器,疯狂运转。
春节过后,刚出上元节,京畿朝廷各部门高效率运转,各项物资在保证不影响上皇的亲征北伐的情况下,尽可能的支援南征大军。
朝廷必须大力支援。
之前和南掌等四国联军对峙的那一年,云南自己负责了很大一部分。
不可能继续让云南自负了。
不过好消息是,现在南征大军所用物资,很大一部分是从交趾、占城、南掌疆域内搜刮起来的,在不让当地百姓民不聊生的情况下,尽可能的强制征收粮食粮草和布匹。
算是以战养战,只是政策比较温和,没有把占领区的百姓当畜牲看。
广西都司进取金边。
朱永率军形成夹击。
朱仪和沐琮则出击大城,因为大城实力更强一点,而且战略撤退的空间更大,只要大城王族愿意,是可以政治逃难去往孟加拉湾区域,甚至如果有能力,也能忽悠孟加拉湾的邦国给他们支援,所以张懋的坦克营配备在这一条战线上。
因为春节前就已经全线占领南掌。
广安帝和朝堂众多中枢大臣商讨后,在万象建立承宣布政使司和都司,万象承宣布政使司的左右布政使已经上任,其他官员还没影子。
没人!
大明国内已经抽调不出有经验的官员了,而交趾自顾不暇,人才缺口还有上千,无法支援万象承宣布政使司,至于占城布政使司,更惨。
目前占城也只有承宣布政使司健全,地方官制还采用当地的。
所以近些日子,万象、交趾、占城三大承宣布政使司请求朝廷遣官充任的章折,几乎是三天一封,源源不断的送往京畿。
治政官员不够,地方驻军也有问题。
好在可以折中处理。
在南掌被打下后,兵部和五军都督府协同商讨后,行文交趾、占城和南掌区域,由交趾都司抽调部分兵力,配合余子俊的亲军四卫,先派两卫到万象,和部分交趾都司的兵力合在一起成立万象都司。
剩下两卫,赶赴占城,成为占城都司的主力。
其余兵力,在当地征召溃败后的老兵残卒充斥,稳定当地治安。
广安四年四月,大明京畿一派火热,亲军二十六卫中,有四卫在中南半岛,有五卫在哈密地区,朱见济卫了便宜老爹,又抽调了十二卫北上。
京畿的安全不用担心。
当下是要确保便宜老爹去北方的战绩,而且要倾尽全力把蒙古诸部打服气,同时需要庞大的兵力,来抄截蒙古诸部西迁的道路。
所以几乎是北方能用的兵力全部派出去了。
亲军卫中的十二个主力战斗卫,山西都司、山西行都司等等,再加上由陈七、汪直率领的坦克二营,兵部、五军都督府的高官,工部、户部、吏部、吏部、刑部中的部分有沙场经验的高官,如程信、杨鼎、崔恭、王复、项忠、李宾,在于谦的统帅下,组成庞大的幕僚队伍北上。
朱祁钰在敲锣打鼓中,直奔宣府。
决战!
广安四年之后,大明将不再有北方的隐患,按照儿子广安帝朱见济的说法,广安四年后,凶悍绝伦能征善战的草原游牧民族,在面对中原王朝时,只能是能歌善舞。
嗯,但是并不会彻底阉割蒙古诸部。
依然让他们是那个对西域、西伯利亚、欧洲那一块的无敌之师,毕竟他们在朱见济的计划中,是大明北扩、西征的步卒和骑军主力。
而此刻,大明一直在北方的兵力,也没有黏着蒙古诸部了。
哈密地区的兵力,以及辽东都司、东北都司三大主力部队,早就趁着之前的调兵遣将,利用蒙古诸部被大明其他边军黏着无暇他顾的机会,对漠北形成了大包围战略。
嗯,这个大包围不是说把漠北围了个密不透风。
这不可能做到。
因为漠北实在太大了,要对漠北全线包围,至少得上百万的部队,所以这个大包围战略,只是说在漠北蒙古诸部逃窜路上的关键点上,布置了主力部队,只要蒙古诸部逃窜,这些主力部队就能撕咬上去,给兄弟部队争取时间增援,从而断绝蒙古诸部的逃亡之路。
在如此布局下,广安四年的国家形势,紧张至极。
南方,是南扩第一阶段的收官之战。
打下金边和大城后,中南半岛几乎就已经算是大明的囊中之物,剩下的那些满剌加之类的邦国,都是中南半岛的边角料,小问题。
话说,满剌加其实地理位置很重要,它恰好在中南半岛伸向大海海峡里的那根触手上,是马六甲海峡的咽喉之地。
大明为了确保海贸,以及以后的大航海时代,肯定要将满剌加掌控在手,只要掌控了满剌加,就基本上掌控了马六甲。
而马六甲海峡的战略地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不过……
大概要等南海舰队形成战斗力后。
因为如果是陆军去打满剌加的话,后勤线实在是太长了,除非是以后让占城都司和金边都司出兵,后续再看情况了。
当下朱见济有个很发愁的问题。
送便宜老爹西征后,朱见济率领留京的官员回城,各回其衙门,朱见济只把教育司司长陈献章和吏部尚书白圭宣召到了乾清殿。
这段日子老朱不在,所有事情都需要朱见济来裁决。
朱见济原本是想在文华殿办公。
但一想到三儿子刚出生,韩彩英需要休息,而且自己的女眷也在东宫里,让满堂官员频繁到东宫,影响不好。
所以朱见济于是临时入住乾清殿。
在御书桌后坐下,朱见济翘着二郎腿,指着桌子上那厚厚的一叠章折,“这些章折都是从交趾、占城、万象那边送过来的,几乎是三天一封,两位卿家应该猜到是什么事了吧?”
白圭立即道:“陛下,吏部这边确实无能为力了。”
大明地方官员已经抽调太多去交趾了。
冗官?
不存在的!
当下的大明,永远不存在冗官的情况。
陈献章也叹道:“翰林院之前储备的人才,也都尽数派出去补地方的缺口了,目前来说,真没有成熟的官员可以派遣到中南半岛去任职。”
交趾需要几千人。
占城需要一两千人。
万象又需要几千人。
大明现在的人才紧张到了极点,甚至有的州府主官,连同知这样的副手都没有,关键是上皇一旦打下漠北,漠北那边是不是还需要一两千的官员?
大明的读书人不够多。
远远不够。
其实也是够的。
太学、北京、清华大学里,还有一批去年新进的进士,以及一部分前年的滞留进士,但这些人目前还在培养中。
不敢立即放到地方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