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在民间败坏朱檀的名声。
胡惟庸还计划拉拢朝中对朱檀不满的官员。
暗中挑拨离间,制造矛盾,逐渐削弱朱檀的势力。
“朱檀虽然年轻气盛,但也不是傻子,我们必须步步为营,小心行事,切不可操之过急,打草惊蛇。”
九条政孝听得冷汗直冒,他从未想过,扳倒一个人竟然需要如此复杂且阴狠的手段。
但他转念一想,自己如今已是丧家之犬,还有什么好怕的?
只要能报仇雪恨,就算让他与魔鬼做交易也在所不惜!
“胡大人放心,我一定会全力配合您的计划!只要能除掉朱檀,我九条政孝这条命就是您的!”
九条政孝咬牙切齿地说道,眼中闪烁着疯狂的复仇火焰。
“很好。”
胡惟庸满意地点了点头,“我会安排人手与你接洽,具体的事宜,你们再行商议。”
……
翌日。
胡惟庸府邸,书房内,气氛却不像往日那般沉静,反而透露出一股燥热。
“陈大人,你可知我今日为何请你来?”
胡惟庸坐在太师椅上,手中握着紫砂茶壶,却没有倒茶的意思。
“下官愚钝,还请左相明示。”
陈宁微微拱手,心中却暗自思忖——
这位权倾朝野的丞相。
今日请自己来,恐怕不是什么好事。
陈宁,中书省御史大夫。
乃是胡惟庸党。
说起来他也是一个有才能魄力的人,但是性情过于刻薄以及严酷。
对待亲儿子都尚且如此。
之前在苏州征收赋税的时候非常严峻,曾经因此而烫红了那些百姓的皮肤。。
官民深受其苦。
就连他的儿子也多次劝戒,却没想到被恼羞成怒的陈宁给活活打死。
朱元璋知道了这件事情之后,对于陈宁点评了一句——对小家不慈、
对大家不仁。
随后便厌弃了陈宁。
走投无路的陈宁,最后只能投入了胡惟庸的怀抱。
胡惟庸将茶壶重重地放在桌上,发出一声闷响:
“陈大人,你我同朝为官多年,彼此之间,也无需拐弯抹角。如今这朝堂之上,可还有你我说话的份?”
陈宁心中一惊,却故作镇定:
“左相说笑了,您位高权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谁敢不给您说话的份?”
“哼,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胡惟庸冷笑一声:
“那朱檀呢?他算什么东西?不过是仗着皇上的宠爱,就敢在朝堂上肆意妄为!连我这个做丞相的,他也不放在眼里!”
陈宁眼珠一转,心中了然。
原来,胡惟庸这是要对朱檀下手了。他装作一副义愤填膺的样子:
“朱檀嚣张跋扈,目无君臣,早就该有人治治他了!”
“说得好!”胡惟庸猛地一拍桌子,眼中闪过一丝狠厉:
“我已决定,联名弹劾朱檀!陈大人,你与那朱檀素有不和,此事,还需要你多多出力啊!”
陈宁心中冷笑,这正是他求之不得的。他表面上却装出一副为难的样子:
“下官自然是义不容辞,只是……”
“只是什么?”
“只是那朱檀毕竟是皇子,又有皇上撑腰,我们若是贸然出手,只怕……”
“哼,你放心,我既然敢出手,自然是有万全的准备。”
胡惟庸从袖中掏出一份名单,递给陈宁:
“这些人,都是对朱檀心怀不满的官员,你只需暗中联络他们,待时机成熟,我们就联名上书弹劾!”
陈宁接过名单,心中一阵狂喜。
有了这份名单,他便可以趁机拉拢人心,扩大自己的势力。
到时候,就算扳不倒朱檀,也能让他吃不了兜着走!
……
万里之外的东瀛,博多港口人声鼎沸。
码头上,一艘艘巨大的楼船整装待发,船帆上绣着大明的日月龙旗,在海风中猎猎作响。
朱檀一身戎装,腰佩宝剑,站在船头,目光深邃地望着远方。
半个月了,他终于要回到故土了。
“殿下,您真的要带走这么多东瀛孩童吗?”
身旁,一位身材魁梧的将军问道。
“没错。”
朱檀点点头:
“这些孩子,都是东瀛人,我要把他们带回大明,教他们读书识字,学习大明的文化和礼仪。”
“等他们长大成人,再回到东瀛,这样的话,东瀛就再也后继无人了。”
灭国,要先从娃娃抓起嘛。
殖民,不也正是如此吗?
将军叹了口气,他知道朱檀的决心,也不再劝阻。
朱檀在东瀛推行的“三六九等”政策,虽然备受争议,但却也取得了显著成效。
越来越多的东瀛百姓开始学习汉语,接受大明的文化,两国之间的贸易往来也日益频繁。
“殿下,圣旨到!”
一位身着飞鱼服的锦衣卫快步走上船头,恭敬地跪下,双手捧着一卷明黄色的圣旨。
朱檀接过圣旨,缓缓展开,上面写着: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我儿远赴东瀛,平定倭寇,安抚百姓,功勋卓著,朕心甚慰。”
“今倭寇已平,东瀛安定,着令汝即刻班师回朝,不得有误。钦此!”
朱檀合上圣旨,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神色。
他明白,这道圣旨意味着他将要回到那个充满了尔虞我诈的朝堂。
“起航!”
随着朱檀一声令下,巨大的楼船缓缓驶离港口,朝着东方。
浩浩荡荡的船队,破开碧波万顷,朝着大明而来。
……
半月之后,抵达应天府外长江码头。
朱檀一身戎装,身后跟着数百名同样盔甲鲜明的将士。
更引人注目的是,队伍中还有数百名东瀛少年,他们虽然年纪尚幼,但队列整齐,眼神坚定,依稀可见几分英武之气。
朱元璋得知消息,龙颜大悦,竟是带着太子朱标以及满朝文武亲自出城十里相迎。
“哈哈哈,好!好!好!”
朱元璋看着眼前意气风发的朱檀,连说了三个好字,眼角的皱纹仿佛都舒展开来。
朱檀翻身下马,躬身行礼:
“儿臣不辱使命,幸不负父皇所托,如今东瀛已定,特来向父皇复命!”
“哈哈哈,老十啊,你这次可是立了大功了!”朱元璋扶起朱檀,上下打量了一番,欣慰地说道,“不错,不错,这才是我朱元璋的儿子!”
当夜,应天府皇宫,奉天殿内灯火通明,歌舞升平,一派喜庆祥和之景。
朱元璋高坐在龙椅之上,身旁是端庄贤淑的马皇后。
太子朱标以及一众皇子公主皆在列,众人觥筹交错,谈笑风生。
“来来来,老十,你这次辛苦了,快,满饮此杯!”朱元璋举起酒杯,对着朱檀说道。
“谢父皇!”
朱檀接过酒杯,一饮而尽。
“老十,跟朕说说,这东瀛的风土人情,和咱们大明有何不同啊?”
朱元璋兴致盎然,显然对这位儿子带回来的见闻十分感兴趣。
“回父皇,”
朱檀放下酒杯,略作沉吟:
“东瀛之地,多山少地,物产远不如我大明丰饶。”
“百姓生活也颇为清苦,衣不蔽体,食不果腹者比比皆是。不过……”
他顿了顿:
“东瀛人却有一股子狠劲,悍不畏死,当年倭寇之患,着实让我大明吃了不少苦头。”
朱元璋冷哼一声,显然对当年的倭寇之患记忆犹新。“哼,若非他们屡屡犯我大明疆土,朕又岂会派兵征讨?”
“父皇说的是。”
朱檀顺着朱元璋的话说道:
“不过如今东瀛已定,儿臣在东瀛推行‘三六九等’之策,便是要彻底教化东瀛百姓,让他们知晓我大明之威,不敢再起异心。”
“哦?‘三六九等’之策?说来听听。”朱元璋来了兴趣。
“儿臣将东瀛百姓分为九等,上三等学习汉语,接受我大明文化,可享诸多特权;中三等则需缴纳赋税,为我大明提供劳役;下三等则为贱民,永世不得翻身。”
朱檀语气平淡地说着,仿佛在说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
朱标一直沉默不语,此时却突然开口问道:
“十弟,这‘三六九等’之策,岂非将东瀛百姓分而治之,长此以往,他们心中定然怨恨,恐难长久啊。”
朱檀看了朱标一眼,嘴角勾起一丝玩味的笑意。
“大哥此言差矣,东瀛之地,民风彪悍,若不施以雷霆手段,如何让他们心悦诚服?只有让他们明白,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道理,才能永绝后患。”
“嗯……”
朱元璋沉吟片刻,点头道:
“老十言之有理,对待这些蛮夷之辈,就该恩威并施,才能让他们心甘情愿地臣服。”
“父皇明鉴,”
朱檀不慌不忙地解释道:
“儿臣此举,并非是为了永久地将他们分门别类,而是为了激励他们学习上进。”
“只要他们愿意学习汉语,接受大明的文化,便有机会提升等级,享受更好的待遇。”
“如此一来,假以时日,东瀛便可彻底融入我大明文化圈,成为我大明的藩属之国,再无后顾之忧!”
“好!说得好!”
朱元璋龙颜大悦:
“老十,你果然没有辜负朕的期望,有勇有谋,将来必成大器!”
坐在一旁的太子朱标也举起酒杯,对着朱檀说道:“十弟此次东瀛之行,立下如此大功,为兄敬你一杯!”
朱檀连忙举杯回敬:
“大哥过誉了,这都是臣弟应该做的。”
朱标的目光在朱檀身上停留了片刻,嘴角带着一丝意味不明的笑容,缓缓说道:
“十弟,你我兄弟多年,情同手足。父皇常年操劳国事,如今你回来了,可要好好为父皇分忧才是啊。”
朱檀心中一凛,他知道朱标这番话并非表面上那样简单,但他不动声色地答道:
“大哥说的是,臣弟定当竭尽全力,为父皇分忧,为大明效力。”
……
翌日清晨,金色的阳光洒满了应天门前的广场。
也照耀着广场一侧,新设立的“东瀛学堂”。
朱檀一身青色长袍,腰间佩着一枚白玉,更衬得他丰神俊朗,器宇轩昂。
他负手站在学堂门口。
看着陆陆续续走进学堂的东瀛少年,唇边带着一抹欣慰的笑意。
这些少年,大多不过十二三岁的年纪,被剃去了标志性的月代头,换上了大明的儒生装扮。
虽然脸上还带着些许不安和茫然,但他们的眼神中却充满了对新生活的渴望和对知识的求知欲。
“殿下,您设立的这个学堂,真是前无古人啊!”
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学究走到朱檀身边,捋着胡须,满脸赞叹地说道:
“老朽教书育人几十年,还是头一次见到有皇子如此重视教化蛮夷之事,殿下真乃我大明之福啊!”
朱檀闻言,只是淡淡一笑,道:
“先生过誉了,本王只是希望他们能够明白,唯有知识和文化,才能真正改变一个民族的命运。”
说罢,他抬脚走进了学堂。
学堂内,几十名东瀛少年正襟危坐,聚精会神地听着一位老先生讲解《三字经》。
朗朗读书声回荡在教室里,如同悦耳的音符,敲击着朱檀的心房。
然而,朱檀并不知道。
此时此刻,在金碧辉煌的奉天殿内,一场针对他的风暴正在悄然酝酿。
“陛下,臣有本要奏!”
一位身着绯袍的大臣从队列中走出,跪倒在金銮殿上,高声说道。
“准奏。”朱元璋端坐在龙椅上,威严的目光扫视着下方的大臣们。
“启禀陛下,臣听闻十殿下在城东设立了一所学堂,专门招收东瀛少年入学,教授他们我大明文化,此事实在是有辱斯文,还请陛下明鉴!”
那大臣义愤填膺地说道。
此言一出,顿时在朝堂上引起了一片哗然。
一些思想保守的大臣纷纷附和,认为东瀛人乃蛮夷之辈,让他们学习大明文化,简直是玷污了圣贤之道。
“陛下,臣以为此事万万不可啊!”
一位老臣颤颤巍巍地站出来说道:
“东瀛人狼子野心,当年倭寇之患,至今仍历历在目。”
“如今让他们学习我大明文化,岂不是养虎为患?若是让他们学到了我大明的精髓,将来反过来对付我大明,那该如何是好?”
“是啊,陛下,此事关系重大,万万不可掉以轻心啊!”(本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