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2章 司马懿(1 / 1)

扬州世家的愚蠢,李基的算计,让刘备完全掌控扬州的速度太快了,快得天下诸侯都有几分措不及防。

一时间,天下诸侯对刘备萌生警惕戒备之心的不在少数。

陈群,亦是如此。

随着颍川陈氏选择在吕布所控制的朝廷下了一部份注,自然是不希望在吕布东出虎牢关之前,刘备就已经先一步开始踏足中原了。

而交州,便是一个可以大大牵扯扬州精力的地方。

原本,在陈群的心中已经有着两个交州牧人选。

其一便是交州本土世家的士燮;其二便是南阳名士张津。

其中,陈群原本所倾向的便是张津。

其人广善交际,长袖善舞,与当世袁绍、袁术、曹操等人交情均是不浅,唯独因祖上受党锢之禁而不喜刘氏之人。

更重要的是,张津曾受太平道张角的活命之恩,因而对黄老道学甚是痴迷崇拜。

而对平定黄巾的刘备,则称得上是厌恶至极了。

只是,张津的名声之大,或许被朝廷任命为州牧也挑不出什么毛病,但最大的问题在于张津乃是一清谈之士。

坐而论道还行,当真让他主政一方,且还是交州这等环境恶劣的地方。

陈群一方面既担忧张津直接跑了,另一方面也清楚他的能力远远不会是国士侯的对手。

如今,在陈群的眼中似乎出现了一个更好的人选——张昭。

关于张昭过往的经历,陈群也都已经打探清楚。

年少之时,张昭拜于白侯子安门下治《左氏春秋》,又与名士赵昱、王朗等是好友,其名扬于徐州州郡之间。

而后受好友顾雍之邀,效力于刘皇叔麾下,协助治理吴郡多年,政绩不俗。

只是,张昭与李基素来多有不和之处,又加上张昭心中不满日益积累,似乎牵扯到了“讨吴盟军”之事,导致张昭直接被软禁了已有数月之久。

甚至,陈群早早就联系了几个交好的世家抵达吴郡后,上门拜访刘备,言请刘备网开一面放过张昭。

对此,刘备的反应俱是面露不虞之色,并没有答应下来。

这让陈群彻底肯定刘备与张昭之间已然决裂,再加上张昭所展现的能力远非张津可比。

陈群细细地品着香茶,回味着那浓郁的茶香之气,心中渐渐有了新的倾向。

刘备不愿杀害贤士,以免坏了仁德名声,所以一直都对张昭进行软禁。

而陈群想要解决这个难题也相当的简单,那就是由朝廷下令召张昭入朝为官,刘备必不敢阻挠之。

之后,再让张昭升迁为交州牧,以钳制扬州。

张昭不惜冒着叛主之名,都欲对刘备与李基报复,其恨之深可想而知。

想必待张昭掌控交州一朝得势后,必然会进攻扬州。

陈群并不指望张昭有击败李基的可能性,只要交州能给刘备造成三五年的阻碍,那么就足够吕布横扫中原。

携中原之势,仅仅只有扬州一地的刘备即便渡过长江,又如何会是并州狼骑的对手?

“这一着,国士侯想要破之可得耗费些功夫了。”

一念至此,陈群的心情可谓大好。

旋即,陈群想起关于仁德书院正门处设下号称可称量天下英杰的沙盘推演,干脆便是打算去见一见是什么模样。

而随着仁德书院的名声越盛,自然也就导致门口处的来来往往的士子数不胜数,无一不是想见识一下国士侯所设的沙盘有何神妙之处。

当陈群抵达之时,所见可谓是人头涌涌,这让陈群当即便消了挤进去的心思。

“莫非是长文兄?”

就在这时,一道声音在陈群的一侧响起。

陈群扭头看去,只见一个青年正在一旁拱手而立,身后还站着一个半大小子。

陈群的记忆力超群,仅仅是一瞬便想起了仅有一面之缘的来者身份,回礼道。

“原来是伯达啊,你怎么也不远千里从河内到了此处。”

“此前董贼祸乱司隶,司马家不愿同流合污,不得已举家迁往黎阳避难。”

顿了顿,司马朗接着答道。

“此次前往吴郡也是应刘皇叔之邀来观礼‘大演武’,且吾亦对仁德之名满天下的刘皇叔多有好奇,所以便赶到吴郡。”

“原来如此。”

陈群原本也仅是客套一下,只是在司马朗如此认真且郑重地回答了一番后,对于司马朗的好感也是顿生三分,干脆便驻足与司马朗闲聊了起来,道。

“看伯达的样子是从里面出来,莫非也是来看一看国士侯所设沙盘?”

“正是。”

司马朗答道。

陈群问道。“那伯达可已有破解思路?”

“难!难!难!”

司马朗连道三声,然后叹息道。“国士侯学究天人,谋略通神,朗莫说不如,便是连比较之心都生不出来。”

“伯达何须这般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国士侯亦不过是肉体凡胎罢了。”陈群有些不虞地说道。

司马朗露出了一抹苦笑,道。“实在是朗驻足思索了一刻钟,所思皆是死路。”

这让陈群略有些意外。

所谓沙盘推演,在陈群看来不过是小道也。

司马朗好歹也是河内司马氏长子,久居司隶之地,见识卓越,居然能让司马朗如此折服,这让陈群的好奇心更盛了起来。

只是,自诩出身的陈群实在不喜与那些寒门士人挤到一起,沾染上那些令他不悦的臭味。

所以,陈群思索了一下,道。

“伯达若是有暇,不如随我到茶楼一坐,然后以‘苏杭纸’绘制那沙盘出来,由我亲自破解之,如何?”

司马朗对此,心中自然是一百个愿意。

如今的司马氏也存了想重新搬回河内的想法,但如今河内郡可是吕布的地盘。

因此交好陈群,对于司马氏而言百利而无一害,否则刚刚司马朗也不会主动上前与陈群攀谈了。

“固所愿也,不敢请耳。”

司马朗连忙答道。“朗虽未能记住沙盘全图,但吾之幼弟司马懿有过目不忘之才,亦擅长于沙盘推演,重新将之绘制出来不是难事。”(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