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这比发Nature还要难(1 / 1)

第96章 这比发Nature还要难

“原来,大脑仿真模拟功能还有快速积累学科经验的妙用啊!”

思考着其中的内在逻辑,宁晨觉得这也不能算是大脑仿真模拟功能的隐藏效果。

只能说,在模拟的过程中,宁晨最大化的使用了自己的大脑,高效的对相关领域的知识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待大脑的状态稍微恢复一些后,宁晨顾不上继续休息,马上记录起了刚刚在模拟空间中的各种模拟现象和结论。

这些都是之后继续解决秋成同猜想的关键理论依据,宁晨可不敢有任何的懈怠。

刚刚在模拟空间中,模拟出来的关键信息非常的多,好在宁晨现在的记忆力也足够的强,最终还是比较顺利的回忆出了之前模拟的各种细节。

完成了这些工作,宁晨总算可以稍稍放松一下。

和小智闲扯了一会儿,宁晨习惯性的看了一眼邮箱。

因为很多重要的事情都是通过邮箱进行联系的,宁晨逐渐让自己养成了这样的习惯。

让宁晨感到欣喜的是,《米国数学会杂志》给自己发送了邮件,确认了自己的稿件被接收的事情。

这一次,编辑并没有给出任何的修改意见,这也证明宁晨的这篇论文,真的很让期刊编辑和审稿人感到非常的满意。

系统任务完成的判定,再加上期刊编辑的回复,代表着这篇论文登刊已经成为了板上钉钉的事情。

想了想,宁晨觉得要先将这个消息分享给秋成同。

在秋成同的公开课上,宁晨产生了研究这个课题的想法,而在这之后,虽然其他的教授都建议宁晨更改自己的课题,可秋成同却是力排众议,非常支持宁晨将这个课题做下去。

在训练营的期间,秋成同也尽自己的所能,为宁晨解答各种数学上的问题,在宁晨身上花费的时间,比训练营任何其他的学生都要多出许多。

而在宁晨完成了论文的撰写之后,秋成同更是放弃了通讯作者的身份,还主动给期刊写了一封推荐信,让宁晨的这篇论文能够引起期刊编辑的重视。

正是这些原因,宁晨必须让秋成同第一时间知道这个消息。

宁晨打开邮件,在邮件中说明了自己这篇论文被《米国数学会杂志》接收的事情,并向秋成同表示着自己的感谢之情。

宁晨没想到的是,自己发送邮件后不久,就收到了秋成同的回复邮件。

“奇怪……正常秋教授应该是每天抽时间统一处理邮件信息,不应该这么快就回复的啊。”

想到这,宁晨隐约间觉得,秋成同恐怕是把自己的邮箱地址,设置了特别关注的提醒了。

打开邮件,宁晨查看起邮件中的详细信息。

秋成同先是在邮件中表示了对宁晨论文顺利发表的祝贺,并鼓励宁晨继续进行对秋成同猜想的研究。

而在邮件后面,秋成同也是邀请宁晨有时间再来水木大学,和自己当面交流一番。

除此之外,秋成同还希望宁晨能够在盛州大学上一节公开课,讲一讲有关这篇论文中的一些内容。

“秋教授竟然让我去水木大学上公开课……真让人感到受宠若惊啊。”

这说明在秋成同的眼中,宁晨已经是和其他数学专家一个级别的研究者了。

要知道,现在宁晨的身份也只是一名大二的学生而已,连本科的学位都还没有拿到。

不过客观的说,能够在《米国数学会杂志》上发表一篇论文,论文的作者足以被称为数学专家了。

宁晨想了想,还是决定接受秋成同的邀请。

在回复的邮件中,宁晨再次对秋成同表示感谢,并表示之后愿意再次前往水木大学,和大家一起交流数学上的问题。

这次秋成同的回复依然很迅速,说等之后安排公开课时间的时候,再和宁晨进行联系。

……

之后的日子里,宁晨继续着自己忙碌的学习和研究工作。

<div class="contentadv"> 宁晨需要兼顾秋成同猜想的研究,以及有关硅基负极锂电池实验的研究工作,这让宁晨每天都要花费十几个小时的时间在上面,剩余的时间也只够吃饭和睡觉的。

好在硅基负极锂电池实验那边有徐洲在,宁晨不必再像上次那样,凡事都要亲力亲为了。

而且这个横向课题也是徐洲签下来的,宁晨还是要把研究工作的重心更倾向于秋成同猜想这边。

这一天,《米国数学会杂志》正式发布了新一期的期刊,而宁晨的《一种一类四阶完全非线性椭圆方程的转换方法》这篇论文,也随着正式登刊。

一开始,这个消息并没有引起学校的注意,因为这篇论文并不是通过盛州大学的单位进行投递的,而是以宁晨个人的方式进行投递的。

但毕竟《米国数学会杂志》在数学领域的影响力非常之高,不久之后,这个消息还是传到了盛州大学数学学院的老师们耳中。

“杨老师,宁晨在《米国数学会杂志》上发表论文了!”

得知了这个消息,何晟马上找到了杨连华,向杨连华报告了这个消息。

“《米国数学会杂志》?什么时候的事情?”

杨连华也是非常的惊讶,因为《米国数学会杂志》可是国际数学界四大顶刊之一。

即使是杨连华本人,也从未在四大顶刊上发表过哪怕一篇论文。

当然这也是很正常的事情,毕竟华国每年在数学四大期刊上发表论文的数量,比发表在《Nature》上的论文数量还要少出很多。

“就是最新的一期期刊,是以宁晨个人名义发表的论文。我估计着,这应该是之前宁晨去水木大学参加科研训练营时,所做出的研究成果,所以才没有以学校的单位投递。”

杨连华并没有因为这篇论文没有挂上盛州大学的单位而遗憾,而是翻开了期刊,找到了宁晨为第一作者的那篇论文。

经过一番初步的阅读,杨连华大概知晓了这篇论文中的主要研究内容。

“原来如此,这是有关秋成同猜想的研究啊!虽然只进行了一部分,不过学术价值依然很高,怪不得能够登刊在《米国数学会杂志》上。”

兴奋之中,杨连华想要赶紧给宁晨打个电话,祝贺宁晨论文成功登刊的事情。

不过杨连华想了想,还是没有将电话拨打过去。

杨连华知道,宁晨现在每天的时间一定很忙,自己并不好因为这些小事,而贸然的打扰到宁晨。

最终杨连华只是通过邮箱的方式,向宁晨表示着自己的祝贺之情。

正如杨连华所预料的,此时的宁晨,正在自己的房子的书房里,进行着有关秋成同猜想第二阶段的研究。

在这个阶段,宁晨需要解决的核心工作,是证明环对称Kahler流形上稳定性猜想。

经过多日的研究后,宁晨在这个课题上已经取得了一些关键性的进展。

除了通过模拟得到的一些关键信息之外,不断学习后的小智也给宁晨提供了不少的帮助。

每一次宁晨想要搜寻相关的论文,小智都可以第一时间帮助宁晨完成搜索和下载,甚至还能够帮助宁晨提取出一些论文中的主要内容,让宁晨可以更高效的对论文进行阅读。

“呼……今天就先到这里好了。”

时间已经临近晚上十二点,宁晨也感觉到大脑的状态开始下降,便果断的决定结束一天的研究工作。

毕竟科研是漫长的过程,不能竭泽而渔,而是要持久的保持良好的状态。

临睡前,宁晨习惯性的打开邮箱,看见邮箱里面躺着两封未读邮件。

第一篇是杨连华发来的,宁晨打开邮件,发现是杨连华因为自己在《米国数学会杂志》上发表论文的事情,而向自己表示着祝贺。

宁晨也马上回复邮件,向杨连华表示着感谢。

而第二篇邮件,则是来自于秋成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