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访水镜偶遇诸葛(1 / 1)

汉仙 宛若戏子 3886 字 8个月前

金秋九月,清风送爽。

琅琊山下的安平小镇,一派祥和安宁的气氛。

秋收在即,百姓们脸上都挂满了希冀和欢愉的笑容,相比大汉朝其他州府的天灾**不断涌现,琅琊山所处的滁州府,可算得上是政通人和,风调雨顺。

但是安平镇的老百姓都知道,这一切,还要托了了位于半山腰的那位“水镜先生”的福。

水镜先生司马徽,乃是当世第一名士。他出身颍川阳翟,自幼博学多才,精通道学、奇门、兵法、经学等多门奇科,与黄承彦、徐庶、崔均等当世名士交好,徐州刺史陶谦,荆州牧刘表等人,都曾是他的座上客。

滁州一地,能在兵荒马乱中保有一份安平祥和,司马徽的名声挥了极大的作用。

位于琅琊山半山腰的水镜山庄,乃是司马徽先生的隐居之所,这里以前曾经只是一座茅庐,但是仰慕司马徽名声的名士不断往来,很多有势力的家族也将他们的子弟送往水镜先生座下,期望能从他这里学得一身本领,所以渐渐地,茅庐不断扩建,如今已经成为了一座占地极广的“山庄”。

安平镇下的百姓,对来自“山庄”的人十分尊敬,因为在他们看来,是水镜先生司马徽,保佑了这一方的平安。

前往水镜山庄的路,正好穿越了这座小镇,所以平日里,安平镇的老百姓们,都将自己当做了水镜山庄的看门人。

这日正午,前往水镜山庄的山路上,忽然来了一个衣衫褴褛的少年。

这少年一身的风尘仆仆,衣服已经不知道多少日没有浆洗,上面挂满了泥土灰渍,他那张原本还算清秀的脸上,也布满了旅途的疲劳,若不是他一双眼眸还神采奕奕,只怕会被安平镇的百姓们当做流浪到这里来的小乞儿。

然而他这一身装扮,还是引起了安平镇百姓们的注意。

“喂,这位小兄弟,你这是要上琅琊山吗?”一个卖杂货的挑担老者叫住了这少年,打探他的来意。

少年转过头来,微微一笑,黝黑的脸上却出现了一排白皙的牙齿,他礼貌地冲那老者行了个礼,这才问道:“敢问老先生,水镜先生司马徽,可是住在这山腰之上?”

“正是。”老者好奇的问道:“你来找水镜先生?你可是要投到水镜先生门下?”

少年点点头,却又好像想起了什么,很快又摇摇头。

这下那卖杂货的老者糊涂了,眨巴两下眼睛问道:“你这是……是还是不是呢?”

少年尴尬的一笑,解释道:“其实我是来找水镜先生有事的。”

“哦。”老者恍然大悟,指着半山腰那隐隐露出一角的茅庐说道:“水镜先生就在山上,你快上去吧。”

少年道了个谢,迈开大步踏上了前往半山的小路。

这小路乃是用青石板铺就,据说一共有七百七十多阶,是山下的安平镇老百姓们,为了感谢水镜先生司马徽多年来保佑一方平安,特地为他修建的。

由此可见,司马徽在这一方地域的名望有多高。

少年沿着青石板铺就的小路,一路心事重重地走上了半山腰。

来到石板路的尽头,前方一大片茅庐出现在了眼前。

原来这水镜山庄虽有“山庄”之名,但司马徽为人不喜奢华,主张简朴,他自己本身只有一座草庐,其他房屋,都是后来上山的弟子们所建,这些弟子自忖连师长都居住在草庐里,自然也不好逾越,所以干脆都建了茅庐,如此一来,一大片茅庐结伴而居,才有了今日这番不伦不类的景象。

只是在世人眼中,这反倒从侧面印证了水镜先生司马徽的德操,反而让世人赞颂不已。

少年眨了眨眼,不知这一大片从草庐之中,到底哪座才是司马徽的居所,最后想了想,只好大声喊叫道:“请问水镜先生可在吗?”

茅庐中一片寂静,似乎所有的屋子里都没有人,隔了许久,才有一个白白须驼着背的老头颤颤巍巍走了出来,吃力地睁了睁眼扫视了他一遍,问道:“何方访客,寻我家主人有何事?”

少年听闻这老者是水镜先生的仆人,当下不敢怠慢,急忙行了个礼回道:“晚辈陌野,来见水镜先生有要事。”

那老者见他年纪轻轻,又极有礼貌,当下点点头,朝他说道:“跟我来吧。”

原来这少年,正是当日落下瀑布的陌野。

那日陌野不甘回到青衣门受辱,于是在将滑漪托付给燕三娘之后,毅然沉入水中,随着湍急的水势掉下了百丈高的瀑布。

可幸那瀑布经年累月,早已经将下方冲出一个幽深的水潭,陌野掉下水潭之后,因为受到足够的缓冲,居然没有毙命。

然而从百丈高的地方掉下来,即使有水力的缓冲,也让他吃足了苦头,不断身上又断了几根骨头,还当场就晕了过去,被那湍急的水流一直冲到了下游,等他醒过来时,居然已经随着河水冲出了茫茫林海,被河边一户打渔的人家所救。

陌野在渔家养了一个多月的伤,后来又试图回到林海中,寻找滑漪,但那条河水支流极多,也不知有多少条小溪最终汇聚成了数十丈宽阔的江面,陌野根本再也找不到从青衣门流出来的那条小溪,最终只得罢手。

一直到彻底养好了伤势之后,他才决定来琅琊山走一趟。

虽然《太平要术》已经交给了燕三娘,但他身上还留着言君子遗留下来的小剑,再加上这件事,他始终要告知琅琊山一声,于是他只身来到了琅琊山下。

言君子临死前告诉他,要想进琅琊山的山门,只要找到水镜先生司马徽即可。

所以陌野来到琅琊山下,第一个要找的就是水镜山庄。

随着那苍老的老仆在茅庐中穿梭前进,也不知走了多远,总算来到了一处与众不同的茅庐之处。

说是这茅庐与众不同,因为整座“山庄”里,只有这茅庐里传出了声音,听那琅琅的韵律,似乎是有很多人一齐在念书的样子。

看来这里就是司马徽授课的地方所在了。

老仆领着陌野,走进了茅庐的栅门,还在门外,就现院子里站了两个人,当前一个,须花白,可是腰杆挺直,气度不凡,手中拿着一卷书卷,正不怒自威地瞪着面前的那个人。

位于他面前的,是一个十六七岁的少年,这少年身形异常高挺,虽有些瘦弱,可是却比陌野高了有两个头,那双眼睛,充满了英气与自信,即使正在被对面的老者所训斥,也依然保持着平和的态度,嘴角甚至微微浮现出一抹笑意。

老仆打开门,恭恭敬敬地朝那须花白的老者说道:“主人,有一位小兄弟来寻访你。”

老者转过头来,诧异地望向陌野,他的脸上隐有不悦,也不知是因为面前那个少年,还是因为被陌野的贸然造访打扰了兴致。

听到这位老者就是水镜先生司马徽,陌野更加不敢怠慢了,急忙躬身行礼道:“晚辈陌野,贸然造访,还请水镜先生原谅。”

“小友到访,不知有何要事?”司马徽态度倒也不错,或许是因为陌野的年纪,让他生不起怒意,所以语态变得非常平和。

陌野赶紧从怀中掏出那柄言君子留下的小剑,双手捧上递向司马徽:“先生请看。”

司马徽双眼一落到那柄小剑上,立刻像是被马蜂刺了一般,身体微微地颤抖了一下,失声问道:“这东西怎么会在你手上?”

陌野听他这么问,心下立马松了一大口气,听司马徽的意思,他应该是认得这柄小剑的。

认得就好,那他就算是找对人了。

陌野继续捧着那柄小剑,恭恭敬敬地说道:“这柄剑,是言仙师托付给晚辈的遗物。”

“遗物?”司马徽震惊的睁大了眼睛,大声问道:“你说……遗物,难道言师叔已经仙逝了?”

陌野点点头,正欲开口,司马徽突然一伸手,制止他道:“等一下!”

说完他扭过头,对身旁那名身材高挑的少年喝道:“诸葛亮,你先下去吧。”

被叫做诸葛亮的那名少年,似乎有些疑惑,不过他眼珠子滴溜溜转了两圈,却没有依言离开,而是跃跃欲试地拱手问道:“那夫子,关于学生退学的事……”

“哼,没得商量!”司马徽气呼呼地说道:“你实在太过顽劣呃,居然用米粮引诱我那只打鸣的公鸡,这件事我绝对不会原谅你!”

原来司马徽授课,因为没有计时的器具,于是他养了一只公鸡,训练这只公鸡每到酉时便打鸣,如此他便可以按时让学生们下课。

但诸葛亮聪慧好学,每天都觉得听课还没听够,于是他想了个歪主意,每天来上学的时候,偷偷带了一小袋粟米,每次他坐在学堂的最后排,一旦现那只公鸡要打鸣,他立刻丢出一把粟米,吸引了那只公鸡的注意力,让它忘记了打鸣。如此一来,他便可以再多听一点学问。

只是可怜了那年迈的水镜先生司马徽,还有诸葛亮的那帮同窗们,每次都是天都快黑了,自己也饿得饥肠辘辘,却还没听见那公鸡打鸣,只当是天色暗得太早,还没到公鸡打鸣的时候。

直到昨日,司马徽终于现了异常,他正好逮到诸葛亮偷偷给那只公鸡喂食,这才明白原来自己每天授课饿到前胸贴着后背,都是有原因的。

一怒之下,司马徽决定将诸葛亮退学,赶走他这个学生。

司马亮难得遇到名师相授,自然是不肯的,于是今天便专门跑来,想要跟司马徽讨个人情。

哪知两人刚好在这里争执的时候,遇到了陌野上门。

司马徽乃是琅琊山的人(此琅琊非彼琅琊),可是修道之人,大多避世不出,不欲让外人知晓,所以就连他的弟子诸葛亮,也不知道他的真正身份。如今他正要跟陌野讲及琅琊山的事,自然不想让诸葛亮听见。

可偏偏诸葛亮聪慧异常,虽然没听明白陌野手中的那柄小剑到底是什么来历,不过从司马徽的神态举止,他却明白,这柄剑的主人对司马徽来说一定非常重要。

趁此机会,他当然希望浑水摸鱼,趁着司马徽急于处理其他的事情,把自己退学这件事给支吾过去。

所以他不但不走,还要抓紧机会把退学的事说清楚,落实下来,让司马徽顾此失彼。

听到司马徽语态坚决,诸葛亮却不急不气,反倒是微微一笑,躬身说道:“夫子,学生这样做,也是为了能多听一些夫子的教诲,这件事若是传出去,只怕也是一桩美谈,夫子为何要执意惩罚学生?”

司马徽此时哪还有心思论及诸葛亮退学的事,他听闻言君子的噩耗,心里早已经乱成了一锅粥,听到诸葛亮那胸有成竹的话语,他不由一阵气急,言道:“此事我主意已决,你不必多言!”

诸葛亮抽抽嘴角,目光落到一旁的陌野身上,突然灵机一动,说道:“既然如此,那我们可否让这位小兄弟来评评理,看看夫子是不是真的该辞退学生?”

司马徽眉头一皱,正要呵斥,可突然心念一转,似有些犹豫,隔了片刻才对诸葛亮说道:“那好,你别说为师没给过你机会,咱们就让这位小友来评评理,看看为师做得对与不对。”

说完他示意诸葛亮将事情的来龙去脉对陌野讲了一遍,又问陌野的意见,想知道他是否觉得该赶走诸葛亮。

陌野迟疑了一下,他原本是来交代言君子的遗愿的,哪知却莫名其妙扯上了这件事,本来他只想打个哈哈,可这时候,他现诸葛亮正眼都不眨地看着他,那目光中隐隐带了一丝乞求,他的心便软了下来,对司马徽拱拱手道:“诸葛兄长勤奋好学,乃是一桩美谈,晚辈觉得他情有可原。”

听到他也支持诸葛亮,司马徽有些沉默了。

诸葛亮却开心的咧嘴笑了起来,对陌野微微颔表示了谢意,然后朝司马徽拱拱手道:“夫子你看,连陌野小兄弟也觉得这是一桩美谈,岂不是代表学生所做的事,值得原谅?”

司马徽冷笑一声,对诸葛亮说道:“你天生聪慧,学庐中的弟子,大多不及你,但正因如此,才养成了你自骄自大的性子,为师这样做,是要告诉你,别仗着自己有几分小聪明,就不把别人放在眼里,任何事,不能只为自己着想,要多想想别人的感受!”

诸葛亮神色一肃,这才明白司马徽坚持要将自己辞退的原因,他恭谨地一弯腰,对司马徽毕恭毕敬地说道:“夫子一番苦心,学生受教了。不过还请夫子念在学生一心向学的份上,再给学生一次机会!”

司马徽眯上眼睛,微微地扫视了诸葛亮一眼,现他面色虔诚,这才微不可查地点了点头。

“也罢,正如你所说的,既然你一心向学,那为师便再给你一次机会。”司马徽闭上眼睛,摇头晃脑地说道:“为师给你一炷香的时间,不准触碰为师的身体,只要你能让为师走出这间茅庐,那便算你胜了。”

“什么?”诸葛亮夸张的瞪大了眼睛,不甘地说道:“一炷香时间,还不准触碰身体,这我如何能做到?”

“若是做不到,那你便可以走了。”司马徽不急不怒地说道。

诸葛亮沉思片刻,颓然摇头道:“难,难,难。夫子,请恕学生无能为力。”

司马徽脸上闪过一丝失望之色,平静的说道:“那好,你我师徒缘尽了。”

“且慢。”诸葛亮突然伸手示意道:“夫子,我们可否换个方式,若我能在一炷香的时间里,将你从茅庐外请到茅庐内,也算我赢,可否?”

“好。”司马徽二话不说,答应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