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老哥哥,兄弟这回,怕是路走到(1 / 1)

第241章 老哥哥,兄弟这回,怕是路走到头了

朱元璋一脚将那名太医踢翻在地,然后转头看着躺在病榻上的徐达,一时间心中不由得百感交集。

回想起小时候。

小朱元璋和小徐达、汤何这些小伙伴一起玩耍时。

朱元璋用自己编织的草环当成是皇冠,戴在头上,用手中的放牛鞭当成是象征权力的权杖,给他的那些小伙伴承诺封官加爵。

更是承诺。

咱要是当上了皇帝,保管你们顿顿吃上白面大饼。

当时对于那些孩子来说,封官进爵毫无诱惑,真要是能吃上一口大饼,让他们干啥都愿意。

这群小伙伴是越想越饿,小徐达更是直接饿迷糊了过去。

八岁的朱重八,正是因为这个宰杀了刘财主家的牛。

从此之后,徐达便是认下了朱元璋这个大哥,对他忠心不二。

长大后,二人再次相逢时,徐达已经是红巾军的百户,而朱元璋不过是一个小小的马夫。

徐达直接给朱元璋牵马坠蹬,毫无怨言。

之后,兄弟几人更是驱逐元虏,击败各路诸侯,一步步建立起了如今的大明王朝。

大明这大半的天下,可以说都是徐达替朱元璋打下的。

而朱元璋也没有忘记儿时的诺言,对徐达加官进爵,封将拜相。

原时空终明一朝,四个半宰相,唯一得了善终的就只有徐达一人!

可以说,徐达就是朱元璋的半个家人。

这么多年的老兄弟,难道真就缘分尽了不成吗?!

朱元璋双手抓着徐达的手,脸上不由露出一丝悲戚之色。

躺在病榻上的徐达,这时候似乎是产生了心灵感应,竟然转醒了过来。

朱元璋第一时间察觉到了,大声喊道:“太医,天德醒了,快来看看!”

跪在地上的太医听到朱元璋的呼喊,连忙爬了起来,几个加起来足有几百岁的老头子,开始给徐达又是诊脉,又是看相。

“天德,你躺好别动,咱一定让他们救你!”

徐达轻轻摇了摇头。

他自己的身体,他最为清楚。

看着眼前朱元璋为自己着急的样子,那毫无血色的脸上不由的浮现出一抹笑意。

“老哥哥,兄弟这回,怕是路走到头了.”

“徐天德,伱胡说八道些什么呢你?日本都还没打下来,你不能就这么扔下咱就这么走了,我皇宫里有一幅杨宪进献的世界地图,还有这大好的天下等着咱们去打呢。”

徐达眼里流露出一丝惋惜,想起当时出航前,朱元璋和他讲的那一番雄心壮志的话,开口道:“只是有些可惜,老弟我怕是无法亲眼去看到老哥哥所讲的那个真正的大明盛世了。”

不过比起他的老战友常遇春,徐达已经幸运很多了。

常遇春甚至都没能回一趟金陵,还没能来得及看一眼大明的天下就死去。

徐达起码见证了大明建国,更是见证大明扫清漠北,平定辽东、云南,统一中原全境。

一想到这。

徐达心里也就没有遗憾了。

<div class="contentadv"> 另一边守在一旁的徐妙云,方才在听到朱元璋口中讲到“杨宪”二字时,整个身子好似触电了一般,忽然转身往屋外跑去。

“大姐!”徐妙锦发现情况不对,大声喊道。

而徐妙云好似完全听不见一般,夺过停在国公府前的御马,就直接往城外列车站狂奔而去。

此刻徐妙云脑海里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如果是那个男人的话,一定会有办法!

扬州。

今天恰好是杨宪在扬州大学讲公开课的日子。

他讲到一半,教室大门忽然被人从外面推开。

一个少女气喘吁吁从外头跑了进来,正是徐妙云。

在看到徐妙云的那一刻,杨宪愣了一下。

下一秒,徐妙云二话不说,直接拉着杨宪就往外走。

下面听课的学生们看到这一幕,直接石化在了原地,谁也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

过了片刻后,则是彻底沸腾开来。

每个人的八卦之魂都是燃烧了起来。

就在这些家伙在讨论,徐妙云与杨宪之间有什么说不清道不明的事情时。

徐妙云拉着杨宪,一路小跑,同时开口道:“杨大人,这次你一定要救救我爹爹。”

徐达?

徐达这个时候不应该还在日本开掘银矿吗?

杨宪伸手轻轻抓住徐妙云的手,停了脚步,开口道:“徐姑娘,不要急,你先和我讲清楚魏国公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

徐妙云红着眼睛,将事情来龙去脉讲了一遍。

杨宪这才知道,徐达不仅人已经回来了,而且还因为旧伤复发,如今危在旦夕。

太医已经发了病危通知单了。

徐妙云走投无路,病急乱投医,这才找到了他。

杨宪微微点头。

在这个时代背疽确实是一种极其难以治愈的病。

古代很多上层阶级的名人都死于这类疾病,如东汉冀州刺史朱穆、唐代著名山水诗人孟浩然,还有盛唐时期,安禄山曾经的上级范阳节度使张守琏,北宋神宗宰相唐介,以及北宋天文学家刘羲叟、周克明,这些上层阶级享受着相对好的医疗资源和生活环境,都无法扛过背疽之疾,更别提民间了。

如果你说这些文人名士是因为自身体弱,才没能熬过去。

那么就再举一些武将的例子。

古代很多行军打仗的名将,身强体健,常年行军,在行务间锻炼出非凡的体质,但是同样也很多被背疽之疾折磨致死。

比如楚汉的范增、三国的刘表,以及在临死之前仍旧高喊着“过河!过河!过河!”的大宋名将宗泽,都是死于背疽的折磨。

医书《灵枢》中曾言:“脓已成,十死一生”,可见背疽在古代的可怕。

自古以来历代名医都对背疽有过很深的研究,宋代医学家李迅以为背疽是由天气,体质,情绪,饮食等多种原因,而《黄帝内经》中也曾写明“疽伤五藏筋髓”,需要尽早医治,否则将无药可救。

当然也有治好的,这里就有明末秦淮八艳中董小宛的故事,董小宛嫁给冒家之后,赶上了战乱流离,冒辟疆家道中落,多次患病,最严重的一场病就是背上生疽,近百日都只能坐着睡觉,在董小宛的贴心照料下最终痊愈。主要可能还是因为冒辟疆当时年轻,抵抗力强,一些老年人可能根本无法扛过这场大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