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7章 人老成精(4k)(1 / 1)

第307章 人老成精(4k)

此次胥吏改革事件,李善长确实站在他朱元璋的对面。

可朱元璋心中清楚,李善长坐在中书省左丞相那个位置,有时候不得不这么做。

当日在太和殿上,李善长也的确言语无状,当面得罪他了。

可这些小事,与他对大明的贡献相比又算得了什么。

以朱元璋与李善长的情谊,又怎么可能因为李善长当面顶撞他就要处理他。

朱元璋想要收回士大夫的权利,甚至是为进一步收回相权做准备不得不这么做。

今儿,李善长主动退了。

朱元璋也卸下了以往对他的防备,换上了曾经打天下时,君臣二人初相遇时的真诚。

“善长啊,过去柱国大臣要请辞归养,皇上定要再三挽留,你说咱俩有这个必要吗?”朱元璋将李善长拉到自己身旁坐下,开口笑道。

李善长口中胡惟庸的种种缺点,在朱元璋看来都不算什么。

首先是利用反话成功让胡惟庸上位,胡惟庸不得记得他一辈子好啊。

朱元璋沉吟了片刻,没有回话。

李善长这一番操作可以说是天秀。

“善长啊,你走了之后,谁可以接任伱的位置?”朱元璋忽然开口问道。

“杨宪!”

“咱有几个人选,你帮忙掂量掂量。”

学生与老师,军与臣。

而且因为锦衣卫的原因,他对此更加深信不疑。

俩人此时的关系,仿佛又回到了最初的起点。

朱元璋微微点了点头,对于汪广洋的看法,他和李善长一致。

朱元璋很快便又是恢复成他洪武大帝的姿态,因为接下来他要办的事情,事关大明江山社稷。

“那中书省参知政事胡惟庸,他怎么样,他还是你的学生?”朱元璋开口问道。

但二人的这份真,仅限此时此刻。

毕竟放牛娃出身的他,之后又是当和尚,又是当乞丐。

当时朱元璋聘请李善长为自己的老师,为他恶补知识。

“谁?”

听完李善长这一番话后,朱元璋心里直接定了胡惟庸。

李善长此时的神情状态也是异常轻松。

他笑着连连摆手,说道:“没有,没有。”

“吏部尚书,汪广洋怎么样。”朱元璋想了想,开口问道。

自己归养了,中书省的大拿是自己的门生,以后自己万事方便。

“陛下可千万不要用他啊。”

这不正是他想要的吗。

“陛下,胡惟庸更加不行。”李善长摆了摆手,坚定道。“正因为他是我的门生,我才更加了解他,这小子虽说才华气量都够,但此人心性暴躁,办事不计后果,功利性太强,刚愎自用,恩怨必报。他做个辅助大臣蛮好,要是把他放在相国大位上,早晚会翻车。”

“是,陛下。”李善长开口回道。

“好,那么咱就准备卸职归养。这张士诚啊,当年在杭州有一座吴王府,不次于乾清宫,咱那,现在就赏给你了。”朱元璋开口道。

当时在定远。

“臣叩谢天恩!”李善长起身,跪地大声道。

朱元璋如今这一手好字,李善长是有大功劳在的。

此时此刻。

“臣心里有一人选,足以担当相国大位。”李善长开口道。

他们一个是真心赐,一个是真心谢。

李善长摇了摇头,几乎没有思索,便开口回道:“汪广洋偏狭浅薄,六部堂官已经是他的极限,能力是有一些,可放在中书省左丞相这个位置是大大不合适。”

如果是像杨宪那般完美的家伙上台,这个相权,他日后还怎么收回?!

因为胥吏改革一事,李善长与胡惟庸交恶一事,满朝文武都知道,朱元璋自然也知道。

朱元璋这句话发自肺腑,并没有用任何帝王心术。

加入义军之后,又是刀光血影,根本就没有时间学习。

“起来,起来。”朱元璋亲自上前将李善长扶了起来,开口道。“还有啊,你不用多想,咱给你这座吴王府,不是想要把你拘在杭州。啥时候想咱了,想京城了。你就回来,咱陪你喝茶聊天。”

一個是学生真心求教,一个是先生真心赐教。

虽然没能给李善长封王,可也给了他一座王府,算是朱元璋对李善长的补偿。

李善长开口道:“杨宪带兵打仗能力不输徐达,治理国家能力胜过微臣,心计谋略则是青出于蓝,比当年的伯温兄还要强。各种奇思妙想,新奇发明更是前所未有。这样一个文可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的国士,微臣实在想不出,相国之位除了他还能有谁能够胜任。”

退一万步说,倘若胡惟庸日后真的出事了,我李善长当初可是反对他接任的。而且我们师徒之间也是早就已经划清了界线,满朝文武都能作证。

自然也就没了所谓的推举之罪,胡惟庸真出事,也牵连不到他。

而且到了最后,李善长也不忘恶心一下杨宪。

虽然他嘴上说的都是对杨宪的赞扬,这些也确实都是事实。他就是要把这件事拿到朱元璋面前,他了解朱元璋。等于是在朱元璋心中埋下了一颗刺。

他口中的杨宪越完美,朱元璋心中的这枚刺就埋得越深。

朱元璋在的时候,或许不会如何。

因为朱元璋自认为能够镇得住杨宪,这是洪武大帝对于自己的自信。

可要是哪一天朱元璋要走了呢?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这话难说的很,朱元璋今年毕竟已经五十岁了。

李善长这一番话,真可谓是一箭三雕啊!

人老成精,说的就是这种人。

中书省。

李善长擦着书案,眼里尽是不舍。

他最后看了一眼自己的工位,最后什么都没有带走。

只在自己的桌上,留下了一张纸,上面写着他留给胡惟庸的话。

走出屋子时,外头中书省的官员们已经站满了院子,独独少了胡惟庸。

“属下拜送相国!”

看着中书省全体同僚自发地为自己送别,李善长眼里不由得含着热泪。

李善长在位的这十年时间,小受小贿肯定有,但是凭借他的小心谨慎,大的政治错误没有犯过,所以在众臣心里的威望极高。

他站在原地,抖了抖身上的衣服,朝着众大臣,回礼,一揖及地。

然后头也不回地离开了。

此时此刻,胡惟庸只能是在屋子里,默默为自己的恩师送行。

<div class="contentadv"> 即便冷酷如他,此刻同样是红了眼圈。

胡惟庸手中拿着的是李善长留给他的告诫。

“中书省统御六部,节制各省州府,中书省丞相,无语自威,一言而天下重。以后你接任了中书省,更应该事事多向皇上请旨,宁肯让他觉得烦了,也不可随意自专。头上的一片天,只能是陛下。”

“切记,切记,切记!”

三声切记,声犹在耳。

胡惟庸将手中纸张放在身前灯火上点燃,手中的纸张很快便是燃成了灰烬,火苗烧到他的手了,都未曾察觉。

“恩相提携之恩,惟庸没齿难忘!”

数日后。

皇宫,奉天殿。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朕闻致君惟善,辅德在和,必佚三台之明,用增九鼎之重。乃眷公才,作予良弼,中书参知政事胡惟庸”

大殿上,内侍官念到这一句话时,太子朱标忽然变了脸色,转头看向正在宣读圣旨的内侍官。

李善长辞官归隐,这么大的事情,朱标自然是知道的。

在得知李善长要辞官归隐的第一时间,朱标便是去找了朱元璋,表达了他对于下一任中书省丞相人选的看法。

在朱标的心中,这个人只能是杨宪。

杨宪之才可为大明国师!

一个中书省丞相在朱标看来,甚至都有些屈才了。

朱标当时跑去和朱元璋说这事的时候,朱元璋明明没有否定他。

他原本以为,朱元璋也是认同此事的。

因此此时此刻,在奉天大殿上,听到内侍官念出“胡惟庸”三个字时,他才会如此震惊。

另一边,宣读还在继续。

“中书参知政事胡惟庸清识雅量,工文茂学,秉忠义之规,靡惮艰险,挺松筠之操,宁移岁寒,宜承赐剑之荣,式允济川之望,可中书左丞,散官如前,钦哉。”

胡惟庸从众大臣中走了出来,在大殿正中央跪了下去,朗声道。

“臣领旨,谢恩!”

散朝后。

朱标沉默不语,直接出宫,登上了前往扬州的轨道列车。

扬州这边。

杨宪今天很是高兴,因为手底下研究团队终于是完成焦炭炉的改造、攻克转炉炼钢技术!

虽然这其中离不开他提供的各种设计图辅助,可能够成功落地,还是一件值得庆祝的事情。

转炉炼钢的原理虽然很简单,并没有太大的技术门槛。

简单与没有技术门槛都是相对,革新冶炼技术再怎么说,也是一个系统工程,想要投入正常应用,仍然需要经过一定时间的试验与改进。

如今炼钢产业总算是步入了正轨。

接下来要做的工作便是,全国各地加紧时间开采铁矿。

要是杨宪没有记错的话,后世蒙古国有大量铁矿。

看来什么时候,得让朱标去联系一下朱棣,把蒙古封地上的矿产资源也得尽早利用起来。

要知道接下来,想要让大明发展提速的话,那么钢铁所需的量是一个天文数字。

所幸以如今大明的条件,矿石不够直接去抢就行了,人不够也同理。

就在这个时候,杨宪突然得到手下来报,说是太子殿下来了。

这个时间点来。

应该是朝廷那边对于新任中书省丞相有了结果。

前些日子,朱标就曾经修书给杨宪,说是一定会举荐杨宪成为中书省丞相。

当然杨宪心中清楚,这个位置八成是不会落到他头上了。

果然朱标一走进来,从他脸色就可以看出,是在强打着精神。

朱标有些歉意地开口说道:“杨卿莫要挂怀,父皇选胡惟庸,一定是有他的考量。杨卿在我心中,可堪大明国师,拜相是迟早的事。”

“多谢太子,我对于中书省丞相这个位置并没有任何期望,胡惟庸确实比我合适。”杨宪笑了笑,开口道。

杨宪心中无比清楚,朱元璋是想要借助胡惟庸之手彻底解决掉相权!

因此中书省丞相这个位置,在杨宪看来就是一口大棺材。

一口华美富贵的大棺材!

胡惟庸玩完,那是迟早的事情。

朱标认真看着杨宪,见杨宪神情不似作伪后,暗自松了一口气,同时心中对杨宪是越发佩服。

正好趁着朱标在。

杨宪拉着朱标,直接开始和他分享起了炼钢的成果,当然没忘记和他提让朱老四派人去封地勘探铁矿的事情。

朱标原本想着是过来安慰杨宪的,没想到竟然有了意外的收获。

对于杨宪交托的事情,朱标一一记在心上。

回京时,已经是夜晚。

朱标刚一回宫,便有内侍官前来禀报道:“奴婢参见太子殿下。”

“什么事啊?”坐在銮驾上的朱标,看着身前的内侍官,开口问道。

“殿下,陛下有旨,请殿下御书房见驾。”内侍官恭声道。

朱标一挥手。

跟在銮驾旁的内侍官大声道:“行!”

御书房。

已经是夜里了,依旧是灯火通明。

“陛下,太子到了。”内侍官开口禀报道。

朱元璋并未抬头,而是继续他自己的批复奏章的工作。

“散了朝了,也不打声招呼,就直接离京去扬州,跑到神侯府去了。咋的,是怪朕事先没跟你商量啊。”

“儿臣不敢!”朱标行礼道。

“哼!不敢才怪!”

“儿臣只是不明白,父皇要用胡惟庸是因为他资历尚浅,还是因为他是淮西人。”朱标抬起头,看着朱元璋。

朱元璋开口回道:“既是因为他是淮西人,也是因为他的资历很浅。老大,你是龙凤元年生的吧。”

“回父皇,是。”

“龙凤元年,胡惟庸啊,是那些人里资历最浅的,都是年跟了朕。”

“你说的没错,论功、论德、论能,杨宪都当得起这个左丞相,不是因为他不好,正是因为他太好了,所以这个位置不适合他。日后你就会明白我这番话了。”朱元璋开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