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征军可以说是大明的开国之军,也是当之无愧大明最为精锐的部队。
精锐,又是最早跟着朱元璋起事。
这两点相结合,就意味着其中不少老兵,虽然也有战功,但是在大家都有的情况下,一些战功往往就被稀释,尤其是在初期。
因此这么多年过去了,他们当中很多人依旧还是个大头兵。
但是这并不妨碍他们为大明流过血!
这些最早就跟着朱元璋起兵的淮西老兵们,只想到朱元璋面前,亲口问一句为什么。
廖俊军坐在马上,看着身前这些神情凝重的老兵,刚想要再喊几句动员的话,就在这时一个士兵慌里慌张从营外跑了进来,口里喘着粗气。
“慌什么!有什么事快说!”廖俊军看着那名士兵,皱了皱眉,大声呵斥道。
“太,太子殿下和汤帅他们带着大军过来了!”那名士兵大声道。
话音落下。
偌大的军营广场,变得无比寂静,只剩下秋风吹过的声响。
很多人慌了。
就像是做错事突然被家长发现了的孩子。
廖俊军瞪了那名士兵一眼,开口问道:“对方来了多少人马?”
“队伍如龙,看不到尾,起码十万人马以上。”那名士兵如实回道。
多少?!
听到这个消息后,廖俊军彻底慌了,险些从马上摔下来。
他这边拢共才聚了不到2万兵马,对方一来就十万以上,这还打什么?
廖俊军脑袋直接懵了。
最让他想不明白的是,朱标他们是如何知道他们要起兵的。
要知道这次兵变谋画不可谓不小心,那些百户千户们也是在一个时辰前才等到确切的起事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廖俊军用亲兵守在大营周边,确保没有一个人出去。
这消息是如何漏出去的?!
对方一次性出动这么多人马,显然是有备而来。
可事已至此,想这些已经没有用了。
这仗打是没法打了,而且只要一打,就要被彻底定性为谋反了,这可是诛九族的大罪。
廖俊军此时脑海疯狂运转着,想要找出一条生路。
他看着面前那些淮西老兵,脑子里忽然灵光一闪,高举着手臂大声道:“弟兄们,太子殿下他们来得正好,我们刚好去找他当面问问朝廷为什么要这么做。”
廖俊军低头间,看到了腰间的佩剑,福灵心至,直接解下佩剑丢到了地上。
“我们是去向朝廷要说法的,不是去打仗的,弟兄们跟我一起解下身上武装。”
做完这一切后。
廖俊军忍不住在心里暗赞自己一声,真是机智的一笔。
那些淮西老兵们抬头看着廖俊军,很多人脸上露出鄙夷的神情。
他们这些老兵最看不得的就是这种前倨后恭的小人。
不过廖俊军话说的在理。
在场大部分人原本就没有逼宫的意思,他们纷纷放下手中的兵器。
哐当!哐当!哐当!
金铁落地的声音,此起彼伏,像一出交响乐。
而就在这时,朱标、汤和他们带着大军正好赶到军营,看着这一幕,也愣在了原地。
这什么情况?
不是来平乱的吗,怎么还没开打,这些士兵就已经全部缴械投降了。
难道这就是太子的威严?!
汤和转头看着朱标,脸上露出震惊的神情。
要知道就连朱元璋也没有这个本事啊。
不过朱标他们很快就是恢复正常,看着眼前这将近两万的从征军老兵们,开口道:“主事的人何在?”
无数道目光唰唰投向了廖俊军。
廖俊军脸色一变,连忙翻身下马,开口道:“标下廖俊军,见过太子殿下,见过汤帅!”
朱标脸色不变,接着开口问道:“说说吧,你私下聚集这么多兵士,意欲何为。”
廖俊军硬着头皮,道:“我们想要亲自去京城问一问陛下,这次裁撤老兵,为何如此薄于我们这些老弟兄们。既然是去问询,自然不能带兵刃,因此我这才让弟兄们丢下手中兵刃。”
廖俊军这是在说,我可没有在造反啊,我只不过是想带弟兄们去和陛下提提意见,总不能这个也要被砍头吧。
朱标看了廖俊军一眼,对于他说的话不置可否。
朱标点了点头,神色平静,道:“那正好,孤也是为此事而来。”
说着朱标抬了抬手。
几名军士拉着几辆马车上前,马车上装着的是一个个木箱。
从征军的老兵们都是抬头看着那一个个木箱,眼里露出好奇的神色。
所有人都想知道这木箱里装的究竟是什么,其中很多人都认为他们敬爱的上位终于醒悟过来,这些箱子里头装着的都是给他们这些老弟兄的额外补偿。
朱标将众人脸上的表情尽收眼底,开口道:“箱子里头装的不是金银珠宝,绫罗绸缎,而是更为珍贵的东西。”
比金银珠宝还要珍贵的东西?
很多老兵们开始露出期望的神情。
一旁的廖俊军心里则是直呼不妙,朝廷如果真的愿意出血安抚这些从征军的老兵们的话,那么他们这一次谋划,就彻彻底底的失败了。
在朱标的示意下,几名士兵们将箱子从马车上抬了下来,然后用铁锹撬开了木箱。
众人抬眼望去,只见木箱里安静躺着的是一块块黑色的铁牌?
而当看到这些铁牌后,廖俊军双眼慢慢又是亮了起来,他看着周围那些老兵们脸上失望的表情。
失望的人越多,他心里就越高兴。
真是天助我也!
如今打是打不过了。
此事是否能成,成败在此一举了。
廖俊军站了出来,开口道:“太子殿下,难道你说的比金银珠宝还要更加珍贵的东西就是这些牌子吗?”
“咱们淮西弟兄们当年出生入死,身下流的血,身上留的疤,太子殿下难道准备用这么一块牌子就把我们给打发了吗?!”
“咱们弟兄们的命,难道就只值这么一块破铁牌子吗?!”
廖俊军的话,这次终于引起了在场很多老兵的共鸣。
就这样一块铁牌,造价连一连精铁都用不了。
拿到当铺去当,或许还换不来一顿饭的钱。
想想自己身上为这个朝廷留下的伤疤,很多人的心中都不由得觉得不值。
情绪上来,很多人下意识朝着那一箱箱铁牌涌了过去。
<div class="contentadv"> 在混乱中,一个个木箱摔在地上,铁牌洒落一地。
直至一声枪响,混乱才停息了下来。
伴随着枪响,还有一道无比坚毅的声音。
“这才不是什么一块破铁牌子!”
在众人的注目下,只见朱标从远处缓缓走了过来,来到那散落满地的铁牌前,朱标蹲下身缓缓捡起其中一块铁牌。
然后用手小心翼翼地擦拭着勋章上的尘土,看着镌刻在勋章上的文字。
忽然高声道。
“吴宏博,凤阳人,至正十四年从征,至正十六年在攻克金陵的战役中失二指。”
朱标抬起头朝着前方人群望去。
前方那些淮西老兵们自动朝两边散开,最后只留下一个老兵站在中央,他左手手掌处赫然断了拇指和食指二指!
这个叫做吴宏博的老兵先是错愕,然后是羞愧,最后只剩下无比的感激。
眼泪就这样不争气流了下来。
他怎么也想不到,自己这么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大头兵,朝廷不仅知道他,而且还记着他受过的伤。
当时是吴宏博从军的第二年,而攻打金陵是一场硬战。
这是老朱打的第一个大城市。
历史上在我国南部的城市中还没有哪个城市像金陵那样更具帝王之气。
其战争的惨烈程度可想而知。
无数的老兵在当时身为新兵的吴宏博面前死去,当时要不是有他的伍长替他挡了敌人致命的一刀,他或许早就死了。
他最后能够活下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是新兵。
不过在那场战争中,他也失去了两根手指,而从此之后他也成了一名老兵。
“朝廷没有忘记我吗.”
“朝廷当然没有忘记你!”
朱标拿起另一块铁牌。
“陈华亮,濠州人,至于正十五年从征,从军二十三载,周身共有箭伤一十三处。”
话音落下,一名老兵脱下自己上衣,露出里头精壮的肌肉,以及上头一个个狰狞可怖的疮口。
谁说只有将军们,才是满身伤痕。
这些老兵们同样如此。
“叶东东,庐州人,至正二十年从征,洪武元年第一个站上大都城头。”
“.”
此时整个军营校场无比的安静,所有人都愣在了原地,就这样怔怔看着朱标,静静听着朱标。
等着朱标喊出一个又一个老兵的人名。
直至喊到他们自己的名字!
正如朱标先前所说的,他手中的这些洪武勋章,才不是什么破铁片,而是远比金银珠宝还要珍贵得多的东西!
这一枚洪武勋章上面,除了这些老兵的名字外,下头都刻着一行小字。
在这上面写着的或是这些老兵们为大明受的伤,或是他们取得的功绩!
到最后,朱标的嗓子都喊哑了。
老兵们看到这一幕,再也绷不住了,泪水好似决堤了一般,狂涌而出。
记得。
他们做的一切。
朝廷都记得!
他们原本想要找朱元璋亲口问的问题,如今朱标已经给出了答案。
一个完美的答案。
“够了,太子殿下。”
“够了.您快停下来吧,再这样下去,您的嗓子会坏掉的。”
朱标仍旧继续用他那沙哑的声音,嘶喊着。
在场将近两万名淮西老兵们这时全都自觉地站直了身子,然后单膝跪了下来,朝着朱标施以最为尊敬的军礼。
朱标身后带过来的那些军士,也跟着跪了下来。
只有朱标一人站在那。
朱标看着眼前这些淮西老兵们,然后又是转身看着他带来的中军大营的弟兄们,大声道:“只要是大明的子弟兵,你们所有人为这个国家流过的血,受过的伤,取得的功绩,朝廷从没有忘记.”
“也不会有人忘记!”
“这一切,不仅会刻在你们的洪武勋章上,同样也会一字不落的载入你们地方的县志!”
同样跪在地上的廖俊军,怎么也料不到事情会发展到现在这个地步。
当初他之所以愿意冒险站出来,正是因为那些淮西将军们答应事成之后,许诺他高官厚禄。
风浪越大鱼越贵。
这种事情,他们这些刀口舔血的人最喜欢了。
如果说原本是有七成把握的话,如今这胜算连一成都没有了。
廖俊军能够清晰感受到周围那些淮西老兵们身上的变化。
他只能是做着最后的挣扎,跪在地上的廖俊军抬起头,看着朱标,开口道:“朝廷一直记着我们的付出,标下感动不已。可标下,还有一事要问太子殿下。”
“还是最初的那个问题,为什么咱们从征军兄弟们裁撤的待遇和那些归附军一样,按太子殿下所说,只要是大明的子弟兵,只要为大明流血受伤,取得功绩的士兵,朝廷都记得。”
“那就意味着这洪武勋章,同样不是咱们淮西弟兄们独有的,那些归附军同样也有,是吗?”
汤和见这个不知死活的千户,三番四次站出来挑事,眼里满是怒火,早就想要收拾他了。
却是被一旁的朱标拦了下来。
朱标看着廖俊军,脸上露出了笑容,开口道:“廖千户,你认为汤帅与我父皇的关系如何?”
汤和和朱元璋不仅是同乡,而且还是发小,更是一起光着屁股长大的结义兄弟。
而且可以说没有汤和,就没有如今的洪武帝朱元璋。
当时汤和在义军中升为千户时,朱元璋还在当和尚。
苟富贵,勿相忘。
汤和一直记着自己这位儿时的弟兄,于是决定冒险给朱元璋写封信。在元末造反、通敌可都是要杀头的,朱元璋收到信把它默默收了起来,他还没决定过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的日子。可事与愿违,朱元璋收信通敌的秘密很快泄露了,他被逼无奈只能把自己的命交给汤和。
汤和的一封信改变了朱元璋的命运,而朱元璋则因为这封信把自己的命赌上。
相互信任,这是过命的交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