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魏军倾巢而出(1 / 1)

第55章魏军倾巢而出

陈群是曹丕指定的四位托孤大臣之一。

这四位分别是陈群、曹真、曹休、司马懿。

曹真和曹休都已经死了。

托孤大臣只剩下陈群和司马懿。

陈群出身颍川陈氏这样的望族,是标准的世家子弟,在曹操还在的时候,就是名流领袖人物了。

史料是这么说陈群的:群前后数陈得失,每上封事,辄削其草,时人及其子弟莫能知也。

说陈群做事非常谨慎缜密。

据说陈群并不喜欢亲力亲为。

吴质讥讽陈群:从容之士,非国相之才,处重任而不亲事。

但曹魏的礼制、律法和政治制度却大多出自陈群之手。

在三国时代,吏治才能方面,能在陈群之上的,恐怕一只手都能数出来。

在曹操时代就是御史中丞,曹叡时代,陈群已经是司空录尚书事。

录尚书事是什么级别?

三国时代几乎所有位高权重的人都有这个头衔。

曹操迎奉天子之后,诸葛亮拜相之后,曹爽、司马懿掌权之后,都有这个头衔。

所以说,实际上曹叡时代,群臣之首是陈群,而不是刻板印象中的司马懿。

陈群这种礼制、律法、政治大佬还在,司马懿想翻天是几乎不可能。

按照陈群的这种许多事都不喜欢亲力亲为的性格,平日在朝堂自然是沉默寡言。

但今日他却公开在朝堂上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意见。

然后私下,就言简意赅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

这说明什么?

这说明陈群意识到了西线问题的严重性。

围城扎寨的打法,本就闻所未闻,现在又以布匹贿赂百姓,更是匪夷所思。

曹叡看了一眼曹爽、孙资和刘邵,问道:“几位卿如何看?”

孙资几乎没有犹豫,说道:“臣赞同司空所言。”

“臣也赞同。”刘邵立刻表态。

曹爽犹豫了一下,说道:“臣还是不相信蜀军能有源源不断的布匹,若是因此兴师动众,最后惹了笑话是小,消耗军资是大。”

曹叡看了陈群一眼。

陈群说道:“现在不是争论蜀军是否真的有源源不断的布匹的时候了,而是将一切可能性扼杀,西线不容有半分出错,否则后患无穷。”

曹爽继续说道:“但那诸葛亮并非等闲之辈,我军与蜀军正面作战,未必有胜算。”

陈群说道:“命仲达稳中求进,消耗蜀军,待朝廷整顿中军西进长安,再做决战!”

“我们真的有必要为了蜀军如此大规模的增兵?”曹爽显然是不赞成的,“之前定下来的防御策略,现在不作数了么?”

这太夸张了。

在过去的时代,曹魏在关中布下的总兵力大概在五到八万,必要的时候会有一些援军。

而在东南淮河一线,兵力常年维持在十万到十五万,这是为了防止孙吴。

另外,在北线也有七八万兵力,防止塞外草原。

京师的中军还有十万之众,由皇帝直接指挥调遣。

最后,国内还有十万左右维持各州的军队。

曹魏的总兵力大概在五十万左右,这需要相当大的军费开销。

这种兵力布置不是一朝一夕定下来的,而是根据内外的情况,自然而然形成的。

现在突然要在西线增兵,曹爽的反对并不是没有道理。

曹叡沉思片刻,说道:“依司空所言,立刻传令司马仲达。”

“诺!”

“邵陵侯!”

“臣在!”

“立刻集结五万中军西进长安!”

“遵命!”

曹叡站起来,目光坚定地说道:“无论蜀军布匹是否充足,诸葛孔明再一次让朕感受到了危机,朕决不允许西线出问题,朕决定御驾长安。”

八月二十四日,司马懿正在用早膳,辛毗急匆匆进来。

“大都督,陛下圣谕。”

辛毗的老脸皱巴巴的,耷拉着眼神,愁得好像在苦水里泡了三天三夜一样。

司马懿看完后,叹了口气,说道:“我已经料定如此。”

“真的要打吗?”

“别无选择。”司马懿说道,“若是现在不兴兵事,更多人去了孔明那里,恐怕大半个渭南都是他的了。”

“我记得大都督之前提过,孔明身体抱恙,这事到底如何了?”

“必有其事。”司马懿笃定道,“只是其中巨细,无从得知。”

辛毗叹了口气说道:“那现在只能应战。”

司马懿对外面说道:“传令诸将至吾军营!”

不多时,夏侯霸、乐琳等人至。

“参见大都督!”

司马懿用一种极具感染力的语气说道:“蜀军猖獗,关中万民沸腾,陛下不忍见黎民受难,命吾等即刻出兵,与蜀军决战!”

众将怔了怔。

司马懿铿锵有力地说道:“诸君且随本都督一同杀敌!”

众人道:“末将等万死不辞!”

八月二十五日,司马昭奉命到长安,再掉一万精锐上前线,只在长安留下五千守军。

八月二十六日,北原的郭淮接到军令。

八月二十七日,斜水的周当也接到了军令。

连在北原西面二十里的西口军营,也接到了司马懿的军令。

八月二十八日,一大早,郿县西北数里的曹魏军营,就响起了浑厚的号角声和无数脚步声。

大量的军队开始在渭河之畔集结。

不多时,一列列方阵在宽阔的平原上铺开。

随之展开的是遮天蔽日的旌旗。

司马懿带着亲卫军,在众多方阵中来回巡视。

等到辰时下四刻的时候,魏军已经全部列阵完毕。

司马懿则回到帅台之上。

他看见大军两翼内侧布置精锐步兵,外侧则是大量骑兵。

片刻之后,司马懿便下了帅台,抵达中军。

大军的前锋,在令旗之下,开始往前出发。

随后是中军、后军。

一共五万大军,横铺在渭南平原上,就像黑压压的洪流在滚动。

无数的脚步声,在四周回响。

距离数里的郿县都能听到。

渭河北岸正在迁移的百姓看到了南岸的场景,忍不住惊呼起来:“快看!”

人们惊恐地看着这一幕。

有人绝望地说道:“战争要开始了!”

“快走吧,晚了就走不了了!”

秋风从广袤的高坡上吹来,卷起满天枯草,落到渭河之上,随着渭河之水漂流而下。

魏军倾巢而出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村落里。

恐慌的情绪如同瘟疫一样开始四处蔓延。

尚未来得及迁移的百姓听闻后,惊恐万分,立刻收拾有限的行囊,带着孩子离开家园。

一些老人被留下来。

有人对自己的儿子说:我们老了,一起走只是负担,你们好好活下去。

还有的人身体残疾的老人,只能躺在屋里默默流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