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1 / 1)

初八不打谷正月初八民间以正月初八为众星下界之日,制小灯燃而祭之,称为顺星,也称“祭星”、“接星”,祭祀用两张神码,第一张印着星科、朱雀、玄武等,第二张是"本命延年寿星君"。二张前后撂在一起,夹在神纸夹子上,放在院中夭地桌后方正中受祀。神码前陈放着用香油浸捻的黄、白二色灯花纸捻成的灯花,放入直径寸许的"灯盏碗",或用49盏,或用108盏,点燃。再供熟元宵和清茶。黄昏后,以北斗为目标祭祀。

祭祀后,待残灯将灭,将神码、香根与芝麻秸、松柏枝一同焚化,祀成正月初九是天日,俗称”天公生“,传说此日为玉皇大帝生日。主要习俗有祭玉皇、道观斋天等,天日时,妇女备清香花烛、斋碗,摆在天井巷口露天地方膜拜苍天,求天公赐福。

正月初十石不动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动,甚至设祭享祀石头,恐伤庄稼。也称“石不动”“十不动”。午餐必食馍饼,认为吃饼一年之内便会财运亨通。在山东郓城等地有抬石头神之举。初九夜,人们将一瓦罐冻结在一块平滑的大石头上,由十个小伙子或十个小姑娘轮流抬着瓦罐走。石头不落地则预示当年丰收。

正月十一子婿日民歌中有“十一请子婿”的说法,即正月十一是子婿日,岳父们在这一天宴请子婿。相传,这是因为初九庆祝天公生的食物到初十还吃不完,所以,就在十一这天用来请子婿吃饭,娘家也不必再因此破费了。

这段时间家里老妈老爸都很忙,不过很有过节的味道,也很有年味,无论大人还是小孩子每个人都很开心,穿的也都很喜庆,年味十足,很快就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元宵节是中国主要的传统节日,也叫元夕、元夜,又称上元节,因为这是新年第一个月圆夜。正月十五还要几个村子聚集在一起演社火,社火里包括踩高跷、跳钟馗、花车。

因为东北主要人口迁徙到东北的历史不是很长,所以东北的习俗都带有一些外来或是中原习俗在其中,有流失,又相互融合,农村过节主要的就是吃,对于吃,东北有很多的特色小吃,甩袖汤、红烧肘子、花椒嫩醉鸡、熘肥肠、茄汁草鱼片、红血肠、猪肉炖粉条,还有必不可少的冻奶、冻馒头、冻豆包、冻饺子、冻年糕、冻秋梨,冻秋梨是过年必备的水果,把一种鸡蛋大小圆圆的秋梨,放在室外冷冻,吃之前把梨放在冷水中解冻,慢慢在梨的四周缓出一层冰来,把冰敲碎,咬上一口,汁水充足,清凉酸甜,十分爽口,既可解油腻,又提精神。

东北的元宵不同于别处的汤圆,老妈做的元宵也是姥姥传下来的,元宵不是包的,是滚的,要先把白糖和豆沙馅儿弄成一个个小块,把磨好的糯米粉,放在大的笸箩中,馅儿块放到笸箩中开始晃动,糯米粉就一层一层的沾到馅儿上,越晃越大,一个个白白的圆圆的元宵就滚成了,元宵取的寓意是全家团圆和美,夫妻都甜甜蜜蜜,表达着大家对新一年的一种美好祝愿。

因为元宵里面有很多糖,是小孩子的最爱,因为里面有着满满的祝福,所以村里交的好的人家,都要换元宵,拿着自己家的和别人家的进行交换,每家的手艺和馅料都不一样,所在晚上吃元宵的时候,可以吃到很多不同的味道,老妈的手艺好,每年都会有人过来换,今年要和张奶奶一起吃,所以种类又增加了很多,因为元宵是糯米做的,很黏不容易消化,老妈不让我和王赫多吃,吃了几个,就不让我们吃了。

元宵节村里人要送灯,家家都要做面灯,而灯形如碗盏,俗称灯碗,用玉米面做成的叫金灯,用白面做成的叫银灯,用荞麦面做成的叫铁灯,做成型后上锅蒸熟后,插上用棉絮缠裹的芦苇做成的灯芯,面灯碗里倒满灯油,面灯就算做成了,然后依次把面灯送到祖宗板上、天地板上、灶王板上,然后要把这面灯送到墓地,放在已故亲人的每个坟头上,送灯时,以谁先点燃为吉利,往坟地送灯的人,点灯时必须用自己的火柴,如果借别人的火柴点灯,会认为祖先看不见光明,点灯时要边点头说:“正月十五来送灯,送金灯、送银灯、送铁灯,有儿坟前一片明,无儿坟前黑洞洞。有心来偷灯,偷个大铁灯,背也背不动,天冷地滑闹个抑歪蹬,大布衫烧个大窟窿。”元宵节晚上,因为家家送灯,所以路口、野外坟地一片通明。这种习俗家里一直坚持着,每年正月十五的时候老爸都会去送灯。

红色蜡烛表示喜庆,天刚刚黑的时候,家里的男人带着灯,纸到自家的祖宗的坟头前,给先辈烧纸,女人在家里给家里灶台、猪羊圈、井口、粮仓旁、牲口圈都要点上红蜡烛,而且在屋内要点上一家人的属相以示一家平安,我前世的时候还问过老妈送灯的意义老妈和我说“送灯是给老祖宗照亮抓虱子的,在十字路口送灯是要老祖宗回家过灯节能找到回家的路,希望祖宗能够保佑家里人”

这种习俗到后来已经慢慢消失了,我前世也有很多年没有在家里过元宵节了,在外面工作,基本连元宵都吃不到的,更不要说坚持习俗了。

我和王赫吃完饭,就出去走步了,元宵节晚上,大家都要走出家门溜达溜达,这个叫“走百病”,大家结伴而行,见桥必过,尤其是身体不好的,走了百病后,可以祛病延年、消灾健康,走百病的时间在正月十五这天的下午三点至晚上十二点之间,这是走百病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老妈他们还在吃饭聊天,太慢,我和王赫就出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