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1章(1 / 1)

近七年里,莫道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长夜堆的设计和建造上。

除了本身对未来长夜堆主体设计的思考,

还需要拍板一些其他研究员无法决定的想法。

研究湍流问题,结合手里已经有的理论层面的阶段性思考,对长夜堆的设计进行修正。

这里,还处于建造中的长夜堆就有个好处了。

马上可以将莫道修正过后的设计落实,反而来,还未建成的长夜堆单独某个部分的实验,

数据也可以很快反过来,验证或者让莫道对他的湍流问题研究做出修正。

就在这种反复的过程中,

莫道,以及大多数理论设计团队的研究员,都开始逐渐对未来长夜堆的模样在脑海中有一个雏形。

在这儿之外,

一些空闲时间,莫道还发表了两篇理论物理的论文,发在顶刊上,也引起了学界不小的反响。

让莫道在理论学界,也算是更加令人熟悉了一些。

不过这些,也没有影响到莫道这七年在长夜堆上的主要工作。

……

2025年。

秦怀诗博士毕业,同时留校任教和从事生物方面的研究工作。

也在同一年,莫道和秦怀诗成婚。

对于莫道来说,他已经许多次看到秦怀诗姑娘为他穿上嫁衣,

但再看到秦怀诗姑娘穿着中式嫁衣走到他身前的模样,

莫道脸上依旧露出些笑容。

“漂亮吗?”

“漂亮。”

莫道记得每个阶段的秦怀诗的模样。

婚礼上,张院士,洪教授,以及秦怀诗在生物学院那边的教授,

悉数到场,为两人送上了祝福。

婚后。

两人的生活也没有太大的变化。

两人的相处也不会因为成婚了而发生什么改变。

……

七年里。

张院士选择了退休。

在长夜堆项目走上正轨过后,已经接近八十岁的张院士,

虽然遗憾没有看到长夜堆的建成,但还是选择将在实现可控核聚变这条道路上剩下的路交给后来人接着走。

长夜堆也完全交由了莫道负责。

在离开长夜堆项目前,张院士紧紧握着莫道的手,

望着还在建设中的长夜堆,有些恳求地说道,

“……等到长夜堆建好了,一定得让我看看啊。”

“一定。张院士。”

而在张院士离开长夜堆项目过后,

这一世莫道的研究生导师,洪教授。

也并没有度过完整的,返聘的十年。

而是在长夜堆开始建造后的第五年,直接倒在了工作中。

老人本来人生就只剩下不多的时间,被癌症再一下缩短了许多。

最重要的是,患病之后的身体,完全无法支撑洪教授继续在长夜堆的理论设计团队中工作。

只能在医院持续住院接受治疗,等待着长夜堆的落成。

洪教授被迫离开长夜堆项目时,倒是显得相当洒脱。

“没关系了,长夜堆已经在建了。”

洪教授只是笑着这么说了句。

……

终于,这有些漫长的七年度过之后。

2026年的年末。

经过包括莫道在内,一个庞大的研究队伍付出大量精力和努力。

长夜堆顺利落成,并尝试第一次运行实验。

偌大的指挥大厅里。

参与了长夜堆建造的一众研究员基本都在。

按照当初的约定,张院士也在这时候,被邀请了过来。

而洪教授,拖着已经病重的身子,也坚持到了指挥大厅。

“莫道,你也不用紧张。至少长夜堆,肯定是一个完全不同于EAST的实验装置。”

张院士也不知道是在对莫道说,还是在对他自己说,

抬着头,目不转睛盯着实验现场的画面,同时嘴里说道,

“哪怕是长夜堆第一次运行没有超过EAST的最高指标,也没有关系。没有人会怀疑,长夜堆在研究可控核聚变这个领域的价值。”

“嗯。”

莫道对于张院士的话,只是应了声,倒是没有说什么。

长夜堆在一次次推翻设计重来的过程中,虽然依旧是磁约束托卡马克装置,

但它的整个运行系统和整体结构,相比于EAST已经出现了相当大的差别。

这些差别究竟能够带来什么样的效果,

莫道其实心里时大概有些数的。

旁边,勉强坐在座椅上的洪教授,表现得则比张院士更加直接些,

他什么话也没有说,只是紧紧抓着座椅的扶手,紧紧盯着实验现场的画面。

“倒计时十分钟。”

指挥大厅里,再响起预定实验时间的倒计时。

现场,除了一众研究人员。

其实还有华新社的记者,

他们将拍摄下一些画面,作为历史史料的一部分。

“莫研究员。长夜堆在之前的可控核聚变实验装置上,做出了很多的改变。”

“这些改变,意味着什么?”

“这次的运行实验的最重要的意义是什么?”

华新社的记者站在莫道身前,在这儿实验开始之前,再询问了莫道两个问题。

“长夜堆的建造和建造过程,都是我们的一些尝试。”

“现在,就是验证这些尝试,在长夜堆整体上的结果的时候。”

莫道简单应了一句。

华新社记者之后也没有再多叨扰莫道等人的工作。

他们只是记录这或许是历史性的一刻,还是记录为主。

“倒计时五分钟。”

“注入燃质。”

“注入完成。”

“倒计时一分钟。”

“欧姆变压加热器开始加热。”

“实验开始。”

在实验开始之后,

整个指挥大厅里,反倒是安静了下来。

一切准备都已经在之前完成。

整个长夜堆的首次运行实验过程中,

都有既定的运行程序负责,需要人为干涉的步骤,反倒是不多。

“等离子体加热至五千万度。”

“等离子体加热至预定温度。”

“等离子体约束持续中,正在收集强度数据。”

除了偶尔播报的各项数值,

对于大多数参与了长夜堆建造和设计的研究人员,

此刻唯一能够做的,就是等待,等待长夜堆第一次运行的结果。

很快。

长夜堆首次运行和约束实验的预定时间达到。

“等离子体稳态约束时间已到1500秒。”

“长夜堆主体开始关机。”

这是首次实验的设计时间,距离极限运行时间还是有些距离的。

指挥大厅里,响起了一阵鼓掌声。

至少第一个数值达到了计划预期。

这就意味着,长夜堆的建造,至少已经成功了一半。

不过鼓掌声没有持续多久,

一众研究员也没有表现的多么激动。

只是1500秒是不够的,他们还在等待着一个更关键的数字。

只是需要数据汇总之后才能得出。

整个指挥大厅里,又在安静中忙碌了一阵。

然后,

最关键的Q值数据也拿到了。

“长夜堆首次运行实验,Q值确定为1.12。”

莫道拿到了准确的数据,笑了笑之后,播报给了整个指挥大厅里其他所有研究员。

整个指挥大厅里,骤然沸腾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