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2章 宏大的落幕(1 / 1)

这道纪念和缅怀莫道逝世的浪潮,

注定是轰轰烈烈,而难以平静的。

在各国各方通讯社发表着报道文章的同时,

各国各方的首领,也以官方或者私人的身份,对莫道的离世表示了遗憾,

并陆续表示,将参与莫道教授的追悼活动。

不少华国之外,和华国关系较为密切的一些国家,也宣布将同步在各自国内进行一些哀悼活动。

而各国网络和现实中,不管持怎么样复杂的态度,

讨论的中心都一样停留在这件事情上。

“你是说,创造了可控核聚变的莫死了?你是说那个该死的混蛋死了,怎么可能?”

即便是莫道活着的时候,无时无刻不想把他弄死他的人,

这时候得知莫道真得离世过后,都得愣一下。

不过不管怎么样,

从欧罗巴洲,到阿美利加州各国,

网络和媒体上的主流舆论,依旧保持在对莫道这位可控核聚变之父离世的缅怀上。

没有在这个时候触华国的霉头,

不然,此刻体量庞大到恐怖的华国,也不会介意稍微动弹一下。

……

当天下午,在无数人沉浸在一个时代伟人离开的不同情绪中时,

由华国科学院,以及那位老领导等人组成的治丧委员会,

颁发了治丧委员会第一条公告。

说明了追悼会等事宜的安排。

以及追悼会之后,莫院士遗体的安放问题。

追悼会预期进行十五天。

而追悼会之后,还是准备满足莫院士的遗愿,

暂时保存,然后选择一个合适的时机,将莫道院士的遗体送往遥远的宇宙。

关于追悼会的事情,没有人有什么意见。

不过关于莫院士遗体的安排,公布之后,在网络上再引起相当大的反响。

有相当一部分人,情感上都有些无法接受,莫院士离开的那么远。

不过,在治丧委员会再发布了关于此的一条说明过后,

绝大多数人还是选择了尊重莫院士的遗愿。

“……这是莫院士的遗愿,对于这个世界,莫院士已经做出足够多的贡献。”

“在莫道院士停下来休息的时候,我们没有理由要求莫道院士再满足我们的情感而留在一个距离我们更近的地方。”

“尊重莫院士的遗愿,是对莫院士的敬意。莫院士已经满足我们许多对这个世界,对这个时代的期待,现在,也希望我们能够满足莫院士的愿望。”

“最后,或许在久远的未来,等到莫院士在宇宙中前行够了,我们依旧能够追上那艘飞船,将莫道院士带回故乡。”

这个说明没有那么官方,但说服了大多数人。

……

当晚,国家联合会天文合作机构,

联合包括华国天文机构,欧罗巴洲,阿美利加州多方天文机构,

宣布,为表达对莫道的敬意,

将把此前新发现的恒星,命名为莫道一号星,

并将这之后可能发现的三颗恒星,统一以莫道的名字命名。

国家联合会天文合作机构的发言人员,面对记者时说道,

“我们知道,莫道院士的遗体最终将奔向宇宙。”

“希望,以莫道院士名字命名的四颗星星,永远以星光为莫道院士指引着远方和故乡的方向。”

……

次日。

预期十五天的追悼会,在首都殡仪馆进行。

但事实上,并没有到殡仪馆的追悼会正式开始。

沿着殡仪馆外的广场,道路,就已经汇聚满密密麻麻的人。

这是一场这个时代还前所未有的景象。

此刻华国范围内的交通网络相比于几十年前,已经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

当初提出的两小时交通生活圈。

这个时候以首都为起点,已经能够覆盖华国范围内绝大多数地方。

而几乎没有多少这个时代的华国人,会放弃花费两个小时时间,来送别莫道院士的一程。

而即便是早有预料,

安放莫道遗体的殡仪馆周围,已经算是足够的宽敞,

但也没有哪个地方,能够短时间内承受这个级别人数的追悼者们到访。

为此,

自智慧交通,智能驾驶全面实施过后,

已经好久没有出现过的车辆拥堵情况,在此刻依旧出现了。

上路的车太多了,新上路的车一时半会儿都挤不进去,这时候智能驾驶也没有什么办法。

为此,

在追悼会的头一天。

治丧委员会就不得再发布了一条公告。

宣布,和莫道院士遗孀商议过后,

决定将追悼会时间延长至一个月,

也希望前来对莫道院士追悼的人们,能够在一个月时间中分批前来。

只不过,

这条公告的前部分内容,大部分人表示了支持,

后半部分内容,则是没有起什么作用。

或者说,即便是真按照一个月时间分批来,

追悼会上的人数也不会看起来少了多少。

……

“真正看到莫道院士的时候,好像才意识到我们失去了什么。”

“我们再没有了一个带领我们,闯进这个崭新的,伟大的时代的人,也没了一位智慧的,永远能为我们指引前进方向的老人。”

追悼会上,人虽然多,

但却很难嘈杂起来,极度压抑的气氛下,

人们缓缓围着追悼会现场移动,莫院士躺在锦簇的花丛之间,身上披盖着鲜红的国旗。

大多数人来之前,

更多都是抱着一种怅然若失的情绪,

有些悲伤,但并没有那么真切。

毕竟,莫院士伟大,但也距离大多数人都太远了。

但真等到看到莫院士遗体的时候,

不知道是现场的压抑气氛,还是哀伤的哀乐,

大多数人情绪都越来越低,以至于红了眼眶,乃至泪洒当场。

莫院士怎么这么老了?

大多数人对于莫道的印象。

还停留在几十年前,莫道四五十岁时候的模样,

甚至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于莫道的印象,是可控核聚变实现时,三十多岁的莫道。

而此刻,静静躺在那里的老人,对于这些人的冲击是巨大的。

华新社的记者,对莫道的追悼会,进行了全程的记录和报道,

只是华新社的记者,这时候也受到了追悼会现场氛围的影响。

……

当天,

那位老领导也协同其他同级的领导,一同来追悼会现场,送别了莫道院士并送上了挽联。

当晚,

新闻联播对追悼会诸多事宜,进行了长达数分钟时间的报道,

并在新闻报道的最后,宣布总台将在之后,播放一到两期的莫院士生平特别节目。

次日,

追悼会继续着,

追悼会现场,人依旧不见一点减少,

或者说,追悼会现场,不分昼夜,一直都有人在。

一些上了些年纪,经历了从可控核聚变实现以来,巨大变化的老人,

即便是送别了莫道院士,依旧不愿意离开,就在追悼会现场附近,为莫院士默默祈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