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1章 寿命极限的悖论(1 / 1)

对于莫道在癌症机制研究结束之后,这几年的研究方向,

作为学院负责人,昌教授还是知情的。

只是昌教授也很少去询问,莫道关于衰老机制和寿命的研究的进展。

他不是不相信他这位学生的研究能力,

相反,是太相信了。

曾经,困扰着学界已经相当长时间,而没有什么头绪的癌症机制研究,

在莫道的主持下,得到了彻底的解决。

而现在,莫道再将研究方向投向了关于寿命,这个算是生命科学领域终极问题之一的研究。

这个研究方向,对于其他这个时代任何研究者来说,都不算什么,

因为几乎没有人对这项研究抱有太大希望,

但是放在莫道身上,这个研究方向却变得相当敏感。

即便是昌教授,他也很难说,莫道投入这个研究方向对还是不对。

怕莫道在这个终极问题上,浪费宝贵的科研黄金时间。

也无法确定,如果寿命的极限真得被突破,是好事还是坏事。

甚至,

昌教授自己,也很难说,对于莫道在这个研究项目上做出突破没有一点期待,

寿命极限被打破,意味着长生,而长生的诱惑,从古至今都很难有多少人能够抵御。

而实际上,长生的诱惑对于昌教授这种无神论者,其实诱惑更大。

迷信的人还能够去期待死后的世界,对于无神论者来说,死亡实际更加恐怖,那是‘我’的消亡。

大多数时候,昌教授和莫道交流时,干脆也不提及这样的话题。

“……成功了吗?”

昌教授踌躇了下,还是问了句。

这个时候,昌教授自己,可能也不知道自己是希望听到怎么样一个答案。

“……单纯从研究本身上,这个研究课题是完成了。从这项研究想要达成的目标来说,是失败了。”

莫道望向昌教授,给了昌教授一个回答。

昌教授闻言,听懂了,反而是像松了口气一样,放松了下来。

“……从理论上,突破寿命极限这件事情,实现不了?”

放松下来的昌教授,有些好奇,再问了句。

“实现不了。”

莫道笑着,摇了摇头。

这持续了八年时间的关于寿命极限和衰老机制的研究,

最终得到的结果,其实和他预想的差不多。

在持续了八年的研究中,随着对整个衰老机制和人体多个系统底层机制更深入的了解,

莫道最终算是证否能够突破寿命极限这种可能。

望着昌教授,莫道也没有提及太多的数值,以及相关的身体机制逻辑,

只是提到了一个比喻,

“格陵兰睡鲨可能能够活四百年,人的极限寿命可能在一百三十岁。人要想活四百岁,除非变成睡鲨。”

莫道对于衰老机制的研究,最终走向了类似癌症机制研究类似的地方。

如果说基因组就是构成人体整个生存机制的底层代码。

要想移除掉其中关于人类寿命极限的限制,光篡改一个点,是不够的。

需要沿着这个点,将人类的整个生存机制框架全部修改一遍。

对人类寿命极限形成限制的人体机制,同时也是人体生长,生存机制。

也就是说,塑造了人类存在的人体内诸多机制的汇总,同时也限制了人类的寿命极限。

动寿命极限,就不可能不动人体赖以存在的生存机制。

这意味着,莫道从底层机制中证明了,突破人类寿命极限这条道路走不通。

而在实际操作层面,

即便说朝着篡改人体整个生存机制的方向走,

用什么样的技术,能够将人体或者未成形的胚胎,进行整个生存机制以及人体基因底层完全编辑。

其次,

即便真得能够顺着一个点,将整个人体内的各类机制,整个人体基因框架完全改一遍,

那这会是个什么东西都说不准,反正大概率不会是人。

这也是莫道给昌教授所说的话的意思。

基本相当于形成了一个悖论。

人体这个庞然的系统,就只能容许人类活这么久。

昌教授听到莫道的话,若有所思。

然后笑了笑,

“那莫道你这次这个研究成果,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可都不算是个好消息。”

莫道也笑了笑。

对于突破寿命极限的研究,算是暂时走到了尽头,

不过,对于莫道来说也不算太令人失望的事情,

毕竟,在当初癌症机制研究结束后,就得到的一些信息,就已经展露出这种征兆。

现在的研究结果,算是印证了莫道最开始的猜想。

“当然,现在的研究成果,只是基于现有技术和认知基础上的,可能若干年后,在技术上有了新的,更加底层的突破,会有一些新的可能。”

昌教授听着莫道的话,笑着,没再说话。

即便有人能够在莫道的研究基础上,更进一步,再更底层的机制中,找到突破口。

那也是不知道多久之后的事情了。

甚至说,基于对于莫道的信任,

其实可以预料,即便是受限于目前的技术,但莫道研究成果的逻辑必然是无比严密的。

或许未来,在莫道的研究基础上,还有更进一步的研究,但大概率也不会推翻莫道现在的结论。

就像是在经典力学中的万有引力,到相对论的时代,也不意味着就是错的,只是不够全面而已。

倒是现在,

莫道这次的研究成果,算是彻底打破许多人的期待了。

……

38年,年初。

花费了些时间,将这几年的研究成果整理了出来。

也没有投递到哪个期刊,

就像是先前一样,直接发在了首都大学的官网上,供所有人免费下载,

同时也算是面对整个学界的检验。

相比起论文,

这次论文其实更像是一篇学术著作,

不论是篇幅,亦或者是论文名字上。

38年,3月。

一篇题为《衰老机制研究以及寿命极限悖论》,长达两百余页,生命科学领域重磅论文横空出世。

虽然它没有发表在任何顶刊上,

但作者栏那,标注的莫道的名字,就足以给这篇论文足够引起重视的分量。

先是媒体进行了一轮报道,

然后,一大堆学界内,以及学界外纯粹凑热闹的人,挤入了首都大学的官网,

上次的癌症机制论文还有多个高校一同分担,

这次干脆了当的,直接让大学官网的服务器不堪重负坚持了短暂时间过后,就宕机了。

不过好在,

终归还是有人在这儿之前,将这两百多页的论文下载了下来。

于是,也没有等首都大学将官网恢复,

借着整个网络,这篇著作一般的论文,就自己在网络上扩散开了。

再然后,

就冒出来许多自发解读这篇论文的。

有比较专业的,解读其中的学术内容,

也有干脆直接说,这篇论文的价值以及意味着什么的。

对于大多数人们来说,还是后者更加令人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