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未命名草稿(1 / 1)

而3200部众,则是分成了若干个总队编制。

按照总队的满编计数,每个总队320人,每个大队160人,每个中队40人,每个小队10人。

如今每个大营的部众人数参差不齐,夏风也不可能强增或者强减原有的人员,如果那样做,会显得不公平。

所以,每个营地都预留1个营管、2个总队长名额,缺额人员后补。

按照同样的道理,如果一个大营的部众战斗人员只有480人,那么就首先缺额一个大队,建成一个总队和一个大队。

有多少人,组建多少编制,所有编制战斗人员受营管支配,或者临时指派。

战斗人员的编制是出来了,那么就需要制定训练章程、兵种分配、战斗期间的各自任务。

夏风首先确定了一个大营的基本战斗兵种,按照目前的实际情况,夏风确立了长矛兵、刀盾兵、弓箭兵。

至于石索兵、短矛手,则是全员配备,没有明确分化,毕竟打仗的时候远程武器越多,战斗力越强。

假如战斗的时候需要集中优势,夏风自然会提前集中各种武器,进行人员细分和站位安排。

说到对部众的训练,夏风不打算建造一个特大训练场,因为暂时还没那个必要,尽快提升个体战斗力才是首要条件。

后世的那些复杂的战阵,你就算是教给部众,他们也学不会,原始人的大脑思维能力毕竟有限,超过他们理解能力的东西,就算是教给了他们,也只是生搬硬套而已,反而会坏事。

于是,夏风只是在每个大营的小型训练场地提供一些训练力量的大型石索,或者训练射箭精度的箭靶和投矛划线。

训练的时长,当然也不能影响生产的需要,将部众们分成三组,轮流三天一训,三十天一次集结比武。

虽然说大夏部落的生产力提上来了,但还没提高到可以专门空出人员进行军队化训练的地步。

食物的短缺,依然是部落发展的最大阻碍。能够保证在不影响生产的前提下,让部众们提升战斗力,对当前的大夏部落来说已经很不错了。

之所以另外设置了三十天一次集结比武,一方面是让每个大营形成一股互相激励的风气,另一方面是为了更好的选拔人员。

人少的时候,作为首领的夏风出来指派,任何人没有意见。

但是各个大营分散出去之后,免不了会出现徇私舞弊或者不服管教的情况出现,毕竟所有人只欠首领的救命和收留之情,部众之间是不存在谁欠谁的,最多是权力分配问题。

所以,选拔的公平性很重要,每个部众各凭本事,谁也无话可说。

而选拔的规则,那就是分职权级别、分年龄段比试。

每5岁一个级别,每个年龄段的月试前十名,获得晋升提名,连续三次获得提名,就可以晋升一个小级别。

而已经拥有职权的,则进行内部选拔,前十名拥有提名机会,累加三次就可以获得职权升迁。

后十名则会进行扣分处理,每次扣分减掉一次提名机会,累积扣掉五次,就会受到降级处分,这也是一种优胜劣汰的晋升机制。

按照这种方法进行选拔,每个部众都能很好的找到自己的定位,凭实力说话愿赌服输。

所有的权力都是自己争取来的,领导多少小队,或者被谁领导,全由自己实力说了算,部落自然可以形成一股尚武之风,无形中推着部众们想要变强。

夏风的这种制度还是很有用的,自从颁布了大比奖励制度后,每个部众都积极的配合训练,甚至三五岁的小娃娃都跟在后面有模有样的学习训练。

军体拳、刀法夏风是不会的。开玩笑,一个十五岁的学生,你让他会这些,除非天生的自我爱好,普通的学生谁闲来无事练那些。

如果说战斗技巧,最实用的就是最好的,从实践之中自己摸索出来的才是最具战斗力的。

部众之间互相打斗,自然能分出高低,谁的招数有用,谁是花拳绣腿,一比就出来了。

当然,射箭和投射是必须讲究技巧的,所以夏风设定的名次排名,并不是谁力量大、谁莽劲儿足谁就能拿到名次。

反而投掷长矛、射箭中靶,占据了一大半的比重,这也算是侧面的给了那些体格瘦弱部众们一些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