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暴富的大将军(1 / 1)

徐晋语重心长的向这几人表示,保乡军的政策是严厉打击土地兼并的,但却一直鼓励民间发展商业。

“大争之世,汝等若还将惦记着那一亩三分地,着实落了下成。”

“此大航海时代,全世界的银子皆可赚,勿将眼光只停在足下三寸。”

黄德旺三人在听完这饱含深意的话后陷入思索之中,看这大将军的意思,以后再玩拥田万亩那一套估计是行不通了。

此事,似乎并无磋商的可能。

紧接着,徐晋又拿出了几个例子,“想那罗庆县的岭南纺织厂,初时不过纺车数百架.雇工数百人,每岁营收不过两千余两。”

“区区半年规模便扩大一番,利润更是增长了七八成之多。”

“罗阳县之罐头厂,乃一酒肆掌柜所创.此人唤作马六,其生产之罐头被吾保乡军和船商大肆采购,如今身家不知翻了几番。”

“再比如...”

看着这几个正在天人交战的官绅代表,徐晋沉声道:“本将军言尽于此,诸位回去之后可以细细思量。”

“顺时代者昌,倒行逆施者亡。”

诚然,天底下官绅大户何其之多,也不尽是强取豪夺之辈,自有个别积善之家或以勤致富之人,但保乡军并没有这个精力去一一甄别,世上没有绝对的公平,只有相对的公正。

而且这属于阶级问题,地主阶级已经不适应这个剧变的时代了,淘汰乃是大势所趋。

今日,徐晋之所以苦口婆心而不是直接大动干戈,也不乏希望这些官绅群体能够将思想转过来,自己好话说尽,若他们仍是冥顽不灵,那就休怪刀兵无情了。

两日后,还没等广西官绅表明态度,桂林府那边却已传来了一个好消息。

在稽税总务冯敬云的指挥下,户部尚书老于的监督下,税吏们共从靖江王城查抄出金银七十五万八千二百四十六两.粮草近五万石,盔甲.弓弩.火铳数千件。

另捕获镇国将军两人.辅国将军七人.奉国将军二十一人,以下的中尉数百。

这些可不是正经将军,只是宗室的爵位而已,每年可以按爵高低从明廷手里领到数目不等的俸禄。

另外,还从靖江王府中搜出未完工的龙袍一件,其窥视神器之心昭然皆知。

不过这也不奇怪,在历史上于南明时期,这靖江王朱亨嘉便生了自立之心,先是南面而座自称建国,随后更是改元洪武二百七十八年。

后来还没来得及称帝,便于兵败后被擒贬为庶人,接着又被南明隆武帝派人缢杀。

此为后话,暂且不提。

徐晋有些意外,他知道大明的藩王有钱,却没想到区区一个岭南藩王便有这么多的财产,不过想到这靖江王一系毕竟 传承近两百年后倒也就理解了。

稽税局查抄出来的还都是实物,只是朱亨嘉财产的一部分而已,光那座气势恢宏的王城便占地三百多亩,王府控制的耕地更是近七万多亩,周围的百姓几乎全都是靖江王的佃户。

与这金碧辉煌的王城相比,桂林的布政司和巡抚衙门简直寒酸的可怜。

很快,那些官绅大户经私下磋商之后,同意了那五百万两的要求。

但为了掏出这笔款子,这些巨头不仅变卖了好几成的产业,甚至还将广西几乎所有的中小商户.地主都发动起来,视资产多寡需掏出数额不等的献银。

毕竟这属于整个岭南官绅地主阶级的事情,没理由光让他们这些大户出银子啊。

在这种干系到自身利益的时候,这些本是一盘散沙的广西各行巨头却出奇的团结,合力从后者的身上榨取了一百万两银子,如若有不愿意缴纳的,以后就别想在岭南混了,甚至会迎来众人的打击报复。

在这种高效手段下,不到半个月,大将军徐晋便再次见到了官绅代表,并令户部接收了这笔庞大的款子。

不过,岭南的官绅虽然咬碎了牙将这笔巨款掏出来了,但他们还是斗胆提出了一个请求。

希望能用其中的一百万两用以购买龙兴银行的战争债券。

“可。”

徐晋稍加思索便同意了,他知道这些官绅只是想求个心理安慰,所为的不外乎回口血而已。

这个要求不算过分,反正银子无论是在户部还是银行,皆实打实落在自己口袋了,而有了这些官绅集体购买债券之举后,以后统治其他地方之时,这战争债券就更好卖了。

现如今,光从靖江王和本地官绅手里榨出来的银子便近六百万两,大将军徐晋简直富得流油,这绝对是一笔极其庞大的巨款,能让崇祯皇帝朱由检垂涎三尺。

要知道,这几乎相当于明廷三分之一的财政收入了,甚至还略有超过。

至于如何使用这笔款子,徐晋也早有打算。

当务之急,唯有“扩军”二字,眼下广西已尽握掌中,西南方向的云贵两省只剩下些残兵败将不足为虑,广东省可能稍微好一些,但经岭南此役后亦是元气大伤,七万大军或被杀被俘,剩下的三万直接在那裴宏亦的带领下转为叛军,已回到广东罗定州之地为患一方。

在这种情况下,广东方面绝对是焦头烂额。

因此,大将军徐晋决定,待治下各地初步稳定之后,便立即朝广东发出大军,若此地占据之后,保乡军便拥有了割地自治的资本。

于是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保乡军的文武系统皆是繁忙无比,大将军欲再扩军五万的消息早已传遍了整个广西。

募兵司接到命令后不敢怠慢,立刻在各府各州县设下征兵点,招募有心从军的青壮,尽管有心理准备,但岭南黎庶反应之热烈还是超过了众人的想象,前来报名的百姓接踵而至,可谓络绎不绝。

许多百姓干脆连地都不想种了,一门心思想着从军立功。

没办法,保乡军的待遇实在是太好了,而且每战皆以微小的损伤击破敌军,自身的伤亡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