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4章 太子太傅(1 / 1)

仪和长公主听说了陛下要派康王兄为 时辰前去南疆的事。心中一动,就进宫找陛下了。

萧璇正在考核萧旭近来所学。

两年前,还是东宫嫡子的萧旭就亲自去归野田居请荀老先生做自己的老师。

那荀鹤游随性得很,加上有二十年前的事,对于朝野之事一向讳莫如深。

就说一开始萧璇让邵兮月去请他写几本字帖,也是颇费了些心思,那荀老先生孑然一身,无所畏惧。

见是个不到四岁的小孩想请自己做他的师傅,荀鹤游当即笑了出来。

萧旭倒是不觉得有什么,反倒觉得此人很是有趣,待这位老先生也随性了些,萧旭本就是个四岁孩童,天真可爱是孩童得特质。

他童言童语得逗得荀鹤游也对他放下戒心。

荀鹤游没把他拦在归野田居外,而是请他进内,还热情得将自己种得瓜果蔬菜拿出来招待他。

荀鹤游放荡不羁,没有娶妻,儿孙自然也是没有的,见到萧旭这可爱的孩童,倒是疼爱了几分。

萧旭继承了他父亲和母亲的智慧,虽然你只有四岁,但那也只是从外貌上来看,实则他内里的智慧都快赶得上普通人了。

来之前,萧璇就跟他说过,这位老先生和朝廷的恩怨,让他也不必急着说出自己的意图,循序渐进,攻心方为上乘。

萧璇作为母亲,最是了解自己的儿子,知道他这个岁数聪慧有余,但于人情世故上还一无所知。

日后儿子是要承继自己的位置,所以萧璇也总是在有意无意的培养他如何与大臣相处。

萧旭第一回见荀鹤游,童言稚语的很快就让这个一辈子随性的老人放下了不少防备。

萧旭将自己练了一个多月的字拿出来请他指教,荀鹤游也认真的点出他的不足。

如此一个月,萧旭时不时的去归野田居请教荀鹤游。,两人倒有些师徒之谊了。

但是此次之后,萧旭近半月都没在去归野田居,荀鹤游便有些不习惯了,终于在几日后,萧旭又来了,言道母亲已经在为他寻先生教导他了。

荀鹤游这个人吧,你求他的时候他不乐意,但是你一不求他了,他自己就反而巴巴的找上来了。

荀鹤游先是问了太女要让谁做他的老师,萧旭说了朝中几位大臣。

荀鹤游哼哧一声,”这些人最是沽名钓誉,一群老古板,你这么聪慧的苗子,身份又是东宫皇孙,这要是让他们呢教你,日后教出一个不知变通的皇帝,大楚岂不是玩完了。”

萧旭跟他相处了一段时间,知道这位老先生脾气火爆,说话向来直接,所以对于他这番大不敬的话也没太在意。

“可是这都是我大楚的肱骨之臣,不让他们教我,让谁来教我呢?”萧旭一副疑惑不解的样子。

“呸,什么肱骨之臣,殿下若是不嫌弃的话,老夫来做的老师如何,我虽不像太女给殿下选的几位大人那般出朝入仕,但老夫当年也是登科及第的进士,自认还是有几分本事的,教导殿下,定然不在话下。”荀鹤游抚着胡须道。

萧旭做出一副思考的样子吗,斟酌的道:”先生是知道的吗,旭儿也很喜欢老先生您吗,只是做我的老师一事事关重大,旭儿需得禀明母亲方能回复先生。“

荀鹤游脸色有些不好看,不过还是答应了。

半个月后,萧璇下旨,召荀鹤游进宫任皇孙师,教导皇孙。

荀鹤游等了半个月,等的心急如焚,如今这道旨意倒是教他安下心来,当即收拾了个包袱就要跟着传旨的太监进宫。

那是胡总管的干儿子,小夏子,小夏子见他就这样就要进宫,没忍住还是多问了一句,“荀老先生,您就只有这一个行李吗?”小夏子见荀鹤游脸色有些 古怪,右忙解释道:“宫中虽然戒备森严,但您是皇孙的先生,日后是跟着皇孙住在宫里的,可以对带着东西的。”

荀鹤游看着宫里的马车,沉声道:”老夫的东西早让你们皇孙带进宫了,现在也就这么一个行李,走吧。“说着就背着包袱朝马车走去。

小夏子忙应了声诶就跟上他。

荀鹤游倒也没说错,他这归野田居里他认为最宝贵的就是他的那些手札,先前萧旭三天两头过来,荀鹤游就给了不少,后来萧旭说要进宫将拜他为师的事禀明太女,荀鹤游又拿出自己压箱底的手札给他,让他给太女过目。他相信太女看过手札,应该就会同意的。

其实除了手札,荀鹤游这归野田居里也种了不少菜,还养了不少鸡鸭,不过那鸡鸭倒是不少都进了皇孙和他自己的肚子里,那些菜皇孙吃着说是新鲜的很,非要让人采了带回宫给陛下和太女尝尝。

如此一来,倒也被霍霍的差不多了。

荀鹤游进了宫后吗,萧璇让他就住在东宫,教导皇孙读书。

如今萧旭是太子了,萧璇便封了荀鹤游为太子太傅,依旧是住在东宫。

“江南赋税过高,百姓已不满,江南那边已经数次上折子请求朝廷减免赋税,此事旭儿怎么看,?”萧璇将折子给他,淡声说道。

萧旭接过来打开,看了下去。

拧眉思考了好一会。

猜才道:”儿臣记得,江乃是富庶之地,粮食产量在整个大楚是最高的,尤其是江南地区的水稻,一年收成有两到三季,相比北边的麦子一年只收一季,江南种植的水稻明显更有优势,粮食产量高了,百姓们手中的余粮也就多了,朝廷对江南的赋税是五成 ,这也意味着江南百姓手中至少还留有五成的余粮可自行安排。所以,尽管江南赋税高的,但江南依旧比其他各地富庶。

江南素有鱼米之乡之称,按说江南的百姓该是整个大楚最为富足的百姓,为何还有不满呢?“

萧旭推理道。

萧璇颔首,顺着儿子的话道:”百姓不满,无非就是吃不饱,穿不暖 ,可显然江南的百姓不可能出现这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