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东瀛见闻》(1 / 1)

“陈兴兄弟,都护府那边很看重你啊,这都升了好几级了!”

“都是诸位大人厚爱而已。”

陈兴笑着和一些人打过招呼后,便是返回了自己的住处,作为从夏国本土调过来的少有的懂得东瀛语的官吏,他可以说是受到了重用,仕途平步青云,一帆风顺。

自从夏王征服了东瀛之后,便是在全国各郡征集懂东瀛语的前往东瀛为官,半岛自古以来与东瀛联系便是少不了,因此不少家族之中倒确实有学习东瀛语的人,他陈兴便是如此。

不过也算是较为罕见的了,就譬如他是陈家中唯一一个会的,这个机会让他自己也是始料未及。

从前些年开始,夏国经过了数次科举之后不再是缺乏官员的状况,再想要当官可就没有这么容易了,要么走各地学堂,再升入太学的路子,要么走科举的路子,都不是他能够轻易做到的。

而这一次,却只要懂东瀛语,又不做奸犯科之人,应召前往东瀛便能够直接授官,日后也还有调回本土的机会,这样的机会千载难逢,因此他毫无犹豫,但是直接报名了,家族那边也是无比的支持。

陈家只是个小家族,而且这些年颇有些青黄不接的感觉,若是能够出个官,对整个家族也是极好的。

种种原因之下,他便是到了东瀛,被分配到了扶桑都护府做事。

回到在东瀛的住所之中,便是习惯性的掏出那本被他命名为《东瀛见闻》的书稿,接到上次的地方,下笔写到:

“承德七年六月,听说北方的东瀛大名又一次战败了,被冠军大将军斩杀上万人,损失惨重,看来是败局已定,蹦跶不了几日了,他们想要复辟东瀛的念想应当是不可能实现了……”

“承德七年七月,来东瀛已经是一个月有余,最开始的时候还以为大王会大量任用东瀛人,只是没显示扶桑都护府内,大部分都是夏国汉家的官吏,东瀛人少之又少,只有零星几人。”

“一日,我有要事以为要去找大都护汇报,却是被告知无须找大都护,只需要去副都护便可,经我观察,大都护似乎没有什么权利,平日里也不管事,大都护像是被架空了,或许说从一开始大王便是没准备给予大都护权利,而大都护本人也没有多少怨言。”

“这一个月里我见到扶桑都护府内对东瀛人十分苛刻,税收什么的高到吓人,几乎到了让人难以活下去的地步,不止如此,那些东瀛人的子女没有资格进入新建的学堂,甚至都护府还有命令,他们连私塾都是不允许进入,除非他们选择申请成为良民,或是与汉人通婚,或是接受各种考核获得非正式汉人的身份……总之都护府把当初夏国建国之初对高丽人实行的政策全部带了过来。”

“我本以为,东瀛人肯定比高丽人抵抗要激烈很多,只是没想到这些法规发出去之后,当日便是有数十万的东瀛人申请,我夏国竟如此得民心。”

陈兴笔头一顿,写到这里有些感慨,只是他自己也是不知道,这和夏国得不得民心没什么关系,重要的是系统发力了,南方一下子多了几十万诚心归顺夏国的百姓,便是达到了这般效果……

或者说效果比他看到的还要强上太多,几十万人归顺,效果永远不是这几十万人就能够表明一切的,还有着因为他们带动下一同当良民的……

粗略统计,已经是过百万了,东瀛才多少人?说是上千万,其实还不到,这一下就是十分之一去了,而且这还只是前面一段时间,可以预料到的,后面会越来越多。

这一切下来,扶桑都护府的统治展开极好,令一直在关注的源悠介也是心中冰凉。

源悠介甚至一度怀疑,自己的统治是否真的有那么不得人心,不然何至于此,这才败了多久啊?就涌现出这么多的夏国良民了,一个个争先恐后的高唱着夏国的颂歌。

因此源悠介彻底死心了,本来若是扶桑都护府的统治不顺,他或许还会动些心思,现在就是算了。

“前些日子,我到过日高见都护府,那里对北东瀛的统治开展的不算顺利,不少官吏都是焦头烂额,我甚至见到日高见都护府大都护诸葛大人常常处理公事到深夜……”

“日高见都护府基本上只是挂着个名头,外加掌控着少数的地区,大部分地区还在那些东瀛残部和大名的统治下,这种情况是难怪的,想来,要不了多久便能好上许多了,毕竟听说其中不少大名已经是成了阶下囚。”

写下最后一笔,陈兴待这《东瀛见闻》合上后,看向了窗外,那里有些嘈杂,更带着些尖叫和谩骂,是东瀛语,他隐隐之中听得出几句。

他知道,那里正在发生着单方面的殴打,而这所谓的殴打自然是夏军对东瀛人的殴打。

但他的脸色没有多少奇怪,古井无波,对这种画面他早已经是习惯了。

他在《东瀛见闻》里面写的,已经算是非常含蓄了。

不错,就是含蓄,扶桑都护府对东瀛人的苛刻比他笔下的要厉害上许多,可以说除了打着朝廷名义直接抢之外,其他事情都已经是干过了。

在这片曾经东瀛的土地上,东瀛人彻底丧失了人权,不错,在夏国朝廷、扶桑都护府和日高见都护府之中,东瀛人已经算不上是人了,至少和人有关的权利都不会落到他们身上,只是当做牲畜。

据说这是大王亲自下令的,萧相他们本来是打算采取比较和谐的方法,只是被大王拒绝了。

大王以东瀛不服王化,且东瀛人畏威而不怀德为由,力排众议,实行这等“惨绝人寰”的高压政策……也不知道效果如何,不过倒是为朝廷和两大都护府带来了不少的财政收入……都是从东瀛人身上搜刮来的。

陈兴也没有多少同情,人与人的悲欢并不相同,至少东瀛人的惨剧与他无关,他更关心自己何时能够重新调动回本土授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