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宋徽宗赵佶看到方世玉名字的时候,方世玉正跟随东路军,朝着杭州府而去。
拿下苏州城之后,东路军并没有停留太久,只是稍微休整一下,便大军压进杭州府。
看童贯的样子,分明就是有争功的意思在其中。
童贯要争功,自然就是和西路军争功的。
童贯想要最先抵达杭州府,这样的话,东路军就胜过西路军了。
东路大军在童贯的统领下,快速的接近杭州府。
在去往杭州府路上的县城,也都一一被收复。
自从方腊军在苏州城溃败,知道大势的人,都知道方腊军命不久矣。
所以,那些县城中,当初投靠方腊军的世家,地主,富商们,纷纷反抗方腊军,然后占据县城,打开城门迎王军。
所以,说是收复,其实就是一群见风使舵的家伙,见到苗头不对,立马换了大旗。
虽然做法有些不耻,但是,能活命。
墙头草的举动,童贯没有任何追责的打算,只要打开城门,那就是有功劳。
而且,童贯在前往杭州府的过程中,那些投靠而来的地主,世家,富商们,只要给童贯送礼的,童贯一概收下。
童贯打仗本领是有的,但是同样,捞财的本领也是有的。
对如此一幕的做法,方世玉便是见怪不怪了。
其实,方世玉还挺佩服童贯的,那么大年纪的人了,每日的军务都处理不完,还有功夫陪着那些地主,世家,富商们饮酒作乐。
童贯的做法,说起来很无耻,但是,却有着意想不到的效果。
因为,童贯只要收了钱,就不管以前投靠方腊军的事情。
只要给钱,一切既往不咎的举动,让那些原本还在犹豫的人,立马做出正确的选择来。
毕竟,明眼人都知道方腊军完了,所以此刻必须要跳船了。
所以,杭州府以外的县城,在知道童贯收钱就既往不咎后,纷纷反水方腊军。
有些县城,都不需东路军出手,就打开了城门,欢迎东路军进入。
方世玉看到这一幕后,也不知道,这一幕是童贯故意借着收钱的计策,让那些墙头草倒戈,打击方腊军。
还是,方腊只是爱财,后面引起的事情,只是一次巧合。
还是两者皆有?
方世玉猜测,大概率是两者皆有,既要钱,也要打击方腊军。
不管如何,因为童贯爱财的举动,确实给方腊军造成了很大的打击。
而且,因为无需东路军破城,一些县城就无需在经历一次战火。
童贯爱财的举动,倒是让一部分东南百姓,没有了兵祸。
方世玉看到这一幕后,心中将这一次的种种影响,都深深的记在心中。
不到战场上感受一番,哪里知道,只是一个举动,能造成那么多的影响。
这可是战场上得来的经验,可是无比宝贵的。
前方县城纷纷打开城门,喜迎王军的到来。
这一路上,东路军一帆风顺,很快就抵达了秀洲。
秀洲是杭州府的门户,距离杭州府只有不到百里了。
作为杭州府的门户,秀洲城的防御也很严密。
原本,方世玉还以为,要经历一次攻城的。
可是,让方世玉没有想到的是,在前几天,守卫秀洲城的方腊军首领,居然被城内的世家,富商们给策反了。
守卫秀洲城方腊军将领,直接打开城门,向童贯投降。
西路军那边不清楚,但是,这可是东路军一路走来,第一个投降的方腊军将领。
童贯面对方腊军将领的投降,也没有拒绝,甚至将投降的方腊军将领,直接官升一级,然后,把这个消息传了开来甚至,传到了杭州府里面。
童贯的这个举动,直接让杭州府的方腊等人,直接破口大骂。
东路军还未压进杭州府,就已经让杭州府人心不齐了。
没了秀洲城这个门户,杭州府面对东路军,就只剩下崇德县了。
可是,在秀洲城投降之后,又一个好消息传来。
杭州府前面的崇德县,城中的方腊军将领,也投降了,城头换了宋朝大旗。
童贯知道这个消息之后,难得的开怀大笑,兴奋不已。
这种一道接着一道的好消息,对于东路军来说,是士气大振。
但是,对于方腊军来说,秀洲和崇德的投降,对于方腊军来说,是一个重大的打击。
如今,杭州府的方腊军是人心惶惶,都感觉到大厦将倾。
杭州府中,除了方腊的嫡系,其他人都有了小心思。
东路军只是在秀洲城休息一日,带上投靠的方腊将领,留下朝廷士兵据守秀洲,之后,东路军来到了崇德县。
崇德县距离杭州府只有几十里路,一日急行军就能到达。
可以说,到了崇德县,就已经是抵达了杭州府了。
童贯到了崇德县后,便将崇德县作为攻打杭州府的大本营,而后,东路军再崇德县停留了下来。
既然已经是先一步到达杭州府,已经胜过了西路军,所以童贯此时不急了。
童贯也不是莽撞之人,虽然一路上顺风顺水,但是童贯并没有因此而大意。
据皇城司暗谍传来的消息,杭州府内可是有十几万贼军的。
如果童贯大意,被方腊军抓住时机,给东路军一击,那可就是功亏一篑了。
所以,童贯并没有立刻前往杭州府,而是停在崇德县中,等待西路军的到来。
西路军原本速度,可比东路军还要快,拿下溧水,广德,宁国之后,便直取临安县。
只不过,在临安县遇到了困难,一时半会未能拿下临安。
不过,随着苏州城的收复,东路军压进杭州府后,东路军快一步抵达杭州府的举动,激发了西路军的士气,也导致了临安县方腊军士气低迷,在东路军抵达崇德都第五天,临安县终于被西路军拿下。
在接到西路军传来的军情,知道临安县拿下之后,童贯终于带着东路军,离开了崇德,朝着杭州府而去。
至此,东西两路大军,连带随军民夫一起,合计五十万大军,同时压进杭州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