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继皇帝位(1 / 1)

徐有贞的这句话说出了大部分官员的心声。

皇帝被俘虏,边塞重镇的局势也不清楚,若是瓦剌大军携胜势席卷而来,到时候的京师拿什么拒守。

而大明是两京制,应天府南京六部齐全,宫殿齐全,只要将宫室人员往那里一搬,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

徐有贞的话说完后,纷纷有官员上奏同意,一时之间又是乱糟糟的。

“谁敢妄言南迁者当斩。”于谦怒吼道。

“于大人到底是何居心,现在皇上蒙尘,难道要让我大明落得宋朝的一个下场吗?”徐有贞冷哼一声。

靖康之耻,犹在眼前啊。

这一顶大帽子扣了下来,让于谦当即说不出话来。

诸多的官员纷纷跟上斥责于谦。

正当于谦孤立无援之际,四朝老臣胡瀴轻飘飘的说道:“先帝太宗将陵寝建在此处,便是为了明示子孙不再迁移,若是大明南迁,至祖宗于何地。”

于谦听到胡瀴的话后,松了一口气,他入京才不过一年,本身没有任何根基,可他却有信心能够打赢这场即将波及到京师的战争,不过他却需要权力,而能给予他权力的就是现在坐与龙椅之上的孙太后。

听完胡瀴的话后,官员们也都不敢再说些什么了。

胡瀴乃四朝元老,此时任礼部尚书,永乐朝时都深受器重,能够与他匹敌勋臣文官都被皇帝带出关外,现在生死未卜。

他的话在太后心中也是有一定分量的。

于谦看向孙太后,想让太后出言支持自己,可孙太后的眼神迷离,乃是无主之表现,儿子被被瓦剌俘虏,也不知遭遇了什么不测,对于一个母亲来说,打击是非常大的,短时间内一定做不出什么决策,而后于谦又看向了监国朱祁钰。

朱祁钰左顾右盼,就是不敢跟自己对视,可能他们都是想着南迁吧。

实际上南迁是最为稳妥的办法,但付出的代价有些大,大明的半壁江山相当于拱手送人,并且让蒙古瓦剌人有了重建蒙元的野心。

”我觉得于侍郎与胡尚书说的在理,皇奶奶,皇爷爷就葬在这里,我们怎能为了独善其身丢下他呢。”

监国朱祁钰没有说话,帝国现在的实际掌舵人孙太后没有表态,可两岁的皇太子却率先说了话。

官员们听到后都是暗自惊讶,难道是太后的想法,怎么可能,太后现在都六神无主了,还有闲情雅致来搞这些歪道道吗?

孙太后听到皇孙儿的话后,也明白了过来,她故作镇定而后说道:“若不南迁,于侍郎有何办法。”

于谦一听赶忙说道:“请旨,赦免大同留守勋贵抗旨不尊的罪责。”

在大同勋贵与皇帝的第一次矛盾逃回来的官员也都说了,一部人认为张辅等人枉受皇恩,竟然在战前逼宫,十恶不赦,也导致了朱祁镇被俘的土木堡之变发生,

但更多的人还是将所有的责任推给了王振与皇帝身上,出兵打仗,那么多能打的你不听,你非要听一个太监的,这不是作死吗?幸亏英国公一干勋贵们没有跟着你们乱跑,太监指挥,即便是徐达,常遇春在世也是无能为力,到时候二十多万军队全军覆灭,对于大明来说,其后果更难承受。

“准。”太后想都没有想便说道。

太后当然也知道接下来的仗还是要有人打,没有朱祁镇的这个绊脚石在,勋贵们也能放开手脚,北京城的防守也要仰仗他们。

“请旨,任命下官为此次战役的总指挥,有便宜行事之权。”

“准。”

“请旨,国不可一日无君,皇上蒙尘漠北,应早立新君,以安军心,以全国体。”

听到这句话后,满朝文武都是大气不敢出一下,那可是太后的亲儿子,另立新君,就是放弃了朱祁镇。

可一个母亲又怎会放弃自己的孩子呢。

虽然于谦知道这件事情有所难度,但不能不提,远在大同的勋贵集团不管是对是错,可实打实的得罪了朱祁镇,他们手中有着十几万的军队,对于现在的大明来说,十分重要,若是朱祁镇有朝一日回来,这些人一定会被清算,只有另立新君,才能彻底打消他们的顾虑,还有另外一方面,也是为了杜绝瓦剌拿朱祁镇来做文章。

太后保持沉默了。

她看向朱见深,而朱见深也用着懵懂的眼睛看着孙太后,而后朱见深依偎在太后的怀中说道:“父皇遇难,就让孙儿保护皇奶奶吧。”

太后叹了口气,于谦的用意她岂会不知,摸了摸朱见深的头说道:“那于侍郎是何意?”

于谦看了一眼朱见深,又看了看朱祁钰。

朱见深的心都要跳出来了,自己能不能提前将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就看于谦如何说了。

虽然很是紧张,但朱见深却是紧紧盯着于谦,仿佛是在告诉他,你别看我小,可我不怕,有帝王之资。

朱见深与于谦对视许久,于谦仿佛能够看出什么这个不到两岁的皇太子充满着智慧,可此时正是国家危难之际,选一个两岁的孩童继皇帝位是否对国家不利呢。

而后于谦又移开目光,看向了朱祁钰。

朱祁钰心里面也有一些期待,可也不敢太过表露出来,将头扭向了一边。

朱祁钰已然成年,是最合适的人选,但朱祁钰不是孙太后的儿子,此时皇太子在这里,若是自己绕过皇太子,推荐朱祁钰为帝,会不会受到太后的否决,甚至厌恶自己,继而影响到太后的决策。

一时之间,于谦竟然也不敢随意说了。

而太后经过这短暂的迟疑后,也考虑清楚了,若是让于谦提出由朱祁钰登基为帝,自己是如何也接受不了的。

原历史中八月十六日,明军被围歼,到了八月二十九日京师百官才推举了新帝,其中最大的掣肘就是孙太后。

而原历史中的土木堡之战大明折损了二十万精锐,再加上边防重镇的相继被攻击,面对的危局比此时还要严重的多,孙太后都要考虑那么久,而此时虽然皇帝被俘虏。大败而归,也只是折损了神机营,皇帝禁军,不过六万人,大明尚有一战之力,在这种局势下,要是立朱祁钰为帝,只怕孙太后定会一口否决。

“皇上临走之时,就已经做出了安排,立下了皇太子,此时国粹不顺,当顺位继承之,由朱见深继皇帝位,朱祁钰仍行监国之责,协助于侍郎统筹京师防务。”

孙太后的话听完,朱见深很是吃惊,不过也松了一口气,相反于谦也松了一口气,幸亏自己刚刚把持住了,不然国家大策可能都会发生改变。

孙太后的一锤定音,也容不得别人质疑。

正统十四年九月,帝蒙难,皇太子继承大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