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章 愤青(1 / 1)

一旁的于谦看着两个人的对话,也开始想了起来。

虽然他是直性子,但也不是个傻子。

李贤分析的很有道理,甚至都是事实,而他之所以全部讲出来,也是将皇帝陛下的暗示之言,搬到了明面上的威胁。

人心隔肚皮,一手拿糖豆,一手拿大棒,才是能让王文尽心尽力办事最好的办法。

于谦也相信,即便今日李贤不说出来,在日后朱见深也会将深层的意思讲出来,而今日朝堂之上,我刀利否就是个铺垫。

………………

朝廷要推行新税法的消息,只用了短短两日就传遍了整个京师,这些事情对普通百姓几乎没有什么影响,但对那些大乡绅来说,可就是惊天动地的事了。

有些在京师修养已经退休的老臣子,大怒不已,我前半生读书,考取功名,后半生替你们老朱家卖命,现在好不容易替子孙攒了些土地家财,你却告诉我,你要让我交税,把我的青春还给我,把我的汗水还给我……

这些老臣子们,纷纷去到之前的故吏门生家,想让他们说些话,阻止于谦等人弄出来,颠覆理法的新政试推行……。

可他们却感受到了人走灯灭,世态炎凉的真实情况。

大多数人都是选择闭门不见,即便见了,也是百般推脱,根本没有一个人敢将话说的决对……

前些时日的奉天殿,闹出这么大的动静,一群人被罢官,其中包括尚书职务的大佬,一帮人被打趴下,还没有赔医药费,宫中也没有派个太监去慰问一番。

这已经成定局了。

所以大部分的官员都要明哲保身,只能与之前的老师,老上司划清界限,他们这辈子就这样混吃等死了,可自己的人生才刚刚开始,还有无限的可能,在这个时候,反对新政,就是想让自己的人生被动终止。

而一些官员也看到大势不可逆转,他们其中有一部分,坚定起自己的目标来,从头到尾就要支持新政,而也有一部分人,觉得自己聪明。

现在皇帝陛下想要改变,就改变,可改变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等到于谦等人惹出什么大祸端来,也是他们重新跳出来反对的时候。

当然人心是这个世界上,最难捉摸的事务,他们今天可以坚定不移的支持你,明日就可以找到机会,一下子便把你掀翻……

有资格参加朝会的官员,都是静默状态……

等着宫里面的圣旨,等则内阁的详细章程官文,他们懂得隐忍。

可王文所说的国子监的太学生们就不懂得隐忍了。

这些太学生实际上并无什么太大的特权,他们想要进入仕途还是要从科举中杀出来……

但国子监教资强大,中举的可能性也大了很多。

洪武二年,朱元璋下令将最高学府国子学,改为国子监。

在这里面上学的太学生们,大概分为两类,一类是官生,一类是民生。

”太祖高皇帝初定国子为官生、民生二等,官生取自上裁,民生则由科贡。”

“洪武元年,生徒选入国子学者,品官子弟为官生,民间俊秀为民生。”

在后来,这个官生的数量就减少了,而民生的数量就开始增加,成为了国子监太学生的主体。

以前是一品至六品的官员子嗣中可以选出一名,进入国子监学习,可这些官宦子弟,大多数都不太好学,朱元璋一看也提高不了人才的发掘,便将一品至六品的范围,改成了三品之上的大员其一名子嗣可以进入国子监。

太祖高皇帝的时候,对国子监非常重视,最大的原因就是地方官员不够,而那个时候,进入仕途也简单一些,不像现在,内卷化严重,科举一年比一年难考……

最大的原因就是在元朝的时候,他们将人分为四等,第一等的蒙古人,第二等的色目人才能当官,朱元璋将这两种人杀的都差不多了,地方官吏出现大规模的空缺,也需要有人来顶缺,所以大肆创办官学。

而在各级官府大明都设置有官学,“其太祖高皇帝令天下郡县并建学校,以作养士类。”

国子监的大部分民生都是从这官学中选拔出来的,大多都是二十岁出头的年纪。

当然也有一些落榜的秀才,通过自费选贡的方式,进入国子监之中。

永乐元年,太祖文皇帝始设顺天府国子监。永乐十八年,正式迁都北京,改顺天府国子监为国子监,以应天府国子监为南京国子监,太学生遂有南、北二监之分。

当然这两个国子监也是谁也不服谁,在一段时间中,南北太学之争,也演的非常火烈,虽说应天府南京,也是大明的首都,设有六部百官。

但却那些官员都是虚设养老之地,而皇帝也不在应天府。

顺天府的国子监便认为,自己这才是真正的最高学府,因为自己就在皇帝脚下。

而应天府南京的太学生们认为,自己才是大明的最高学府,为啥,因为这是太祖高皇帝设置的国子监,时间久远,并在迁都之后,并未取缔,反而在太常寺挂名比京师的国子监还要高……

当然,两国子监之争,顶多都是隔空写写对子,骂骂架,朝廷还能忍受,忍受不了的是,两个国子监的争执最终还是牵扯到了大明朝历史遗留性问题。

所以在宣宗时期,朱瞻基便给两个国子监的祭酒,司业都下了旨意,不准再谈南北之事了,你们在谈下去,就要谈到我们老朱家的叔侄恩怨了,这让我们老朱家脸往哪里摆,让我爷爷太宗文皇帝的脸往哪里摆……

因为朱瞻基的插手,南北国子监争执,也算消停了一些……

…………

虽然现在大明对于民间的管理,对读书人的放纵,没有达到宋朝的巅峰状态,但长久以往的宽松统治状态,还是让这些国子监的士子有了向宋朝学林靠拢的迹象。

他们敢说敢骂。

自从新税制的传言开始后,作为读书人的代表,最高学府的学子。

拥有一腔爱国忠君之心的太学生们便忍受不了了。

他们还没有真正的享受过读书人的特权,你现在告诉我说,没有了。

那还怎么忍。

先是找到祭酒,想要诉说众人的不满,可到了府中之后,便看到他们敬爱的祭酒头上缠着绷带,脸上多有红肿淤青,牙齿都掉了两颗,说话也说的不清不楚。

来看望祭酒的太学生们,都是大怒不已。

这怎么还能打人呢。

但现在祭酒大人,已经说不清楚话了,也问不出什么。

而后十几名太学生们又到了国子监司业家中,司业比较年轻,刚刚到六十岁,头脑也灵光,大战之时,一看形势不对,立马战略性后退,除了第一个照面被詹杨一拳头锤在头上后,便在也没有挨过揍,所以头上只有一个包没有褪下去,再无外伤。

也是从司业的嘴中,这般太学生们知道了在朝堂上发生的事情,于谦是大功臣,大明朝的大忠臣,听说在变法中也有于谦的身影,都是百感交集,心有迷惑。

可当这司业说出了徐有贞的名字后。

太学生一下子就找到了问题的关键点。

以前徐有贞只是蒙骗当今皇帝陛下,现在竟然连于太保都给蒙住了,还仗着自己年轻力壮,拳打祭酒,脚踢司业.

这摆明就是不讲国子监的牌面放在心上。

当下一向热血的太学生们,就开始策划报复徐有贞的行动。

实际上,他们对于朝堂上发生的事情,也不清不楚,新政到底是被提起来的也不重要。

他们就是想着报复。

当下暗自联络了三十多个人。

但还没有实施,就被锦衣卫击破了。

他们刚刚到了徐有贞回家的并经之地,就被锦衣卫给逮个正着……

很多太学生受到了训斥,有些,还进了牢狱,观看了一番犯人的受刑过程,将其吓破胆后,便将他们放了出来。

实际上,在朝会结束后,朱见深便给朱骥下了命令,要他派人紧紧盯着国子监,也要紧紧盯着主要的大臣,若有余力,百官也要看着……

朱见深清楚,这种大事情,这些太学生们一定会想办法搞事,可太学生们搞出来的事,就是在打大明朝的脸,只能将其在萌芽状态下,灭掉。

乾清宫中。

朱见深坐在龙椅之上,亲手将天子之宝盖在了圣旨之上。

盖完印章后,张保将其拖起,而后缓步走到徐有贞的身旁,那徐有贞也赶忙双手接住圣旨。

他又要出发了。

不过这次的难度可要比自己朝鲜之行,沁阳府之行,难度大多了。

“望徐都御史能够马到成功,此番前去,朕以下令给泰宁候陈瀛,携带中军都督印,应天府军印,随你一同前往,周身之安全,由锦衣卫百户赵聪负责。”

“谢陛下,此番一行,时日颇多,望陛下多多保重龙体,莫要再被王文那种迂腐官员气到。”徐有贞心中感动,而后赶忙说道。

朱见深笑着点了点头:“你且放心,他若是再气朕,朕就听你的进言,将其杀了。”

殿中就三个人,朱见深还是一如既往的开始自己的甩锅言行……

“前两日,朱骥给朕禀报,有些太学生偷偷埋伏你回家的路上,手中藏有扎满铁钉的木棒,他们扬言要替朕剿灭国贼,朕让朱骥将其秘密抓捕,而后继续调查,却没有背后主使之人,你可知道这是为何?”

徐有贞听完朱见深的后,明显一愣。

这太学生在自己下班的路上埋伏,要干自己?

太过分了。

可转念一想,陛下应该是秘密安排了锦衣卫在暗处保护自己,才能成功挫败一起阴谋袭击当朝大员的恶性案件。

果然,心若向阳,无畏悲伤,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自己心疼陛下,陛下也会心疼自己啊。

当然,他的想法也没错,但也不全对。

朱见深确实吩咐于谦派人暗中观察着徐有贞,看看暗地里面,他与谁联系,第一个是詹杨,晚上,第二个是于谦,还是深夜,第三波就是这些不知天高地厚的太学生。

而其他的主要官员,身边都有锦衣卫的探子。

只不过这些太学生最恨的就是徐有贞,只针对他一人罢了。

在这个时候,徐有贞的脑袋转的很快,想了很多,却没有想着要回答朱见深给他提出的问题。

朱见深看着想事情的徐有贞,顿了顿,还是开口说道:“徐都御史,朕在问你事情?”

“啊,陛下,臣一定尽心尽力,此应天府之行,必定马到成功,绝不会让陛下失望……”

驴唇不对马嘴……

但却是标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