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3章(1 / 1)

怎么说,这些古经都是在刘彻的时代被发现问世,重新定义五经,

这个功劳,必须记在史书上!

“爹,你还想要什么,你就直说吧,我觉得行就点头,不行就摇头。”

“熊儿,你这话说的,为父是真伤心了,

怎么说,古文经都是你找到的,我这当爹的,还能和自己儿子抢吗?

你把为父想得太坏了。”

刘彻撇嘴,装作很委屈的样子,

换作旁人,刘彻是不可能作出这般卖萌装可怜的表情,也就是在儿子面前,开始肆无忌惮了。

太子据长叹口气,

父子又合作,又争斗,

最后以两利结束。

.........

秋祭社稷,

社为土,稷为谷,

土载万物,谷养众生。

长安城外立坛,刘彻着天子服,头戴冠冕,又如往年般例行公事,主持祭祀,

不过,今年却有不同。

除了需观礼的百官诸卿外,城内的百姓来得也是极多,

长安城内万人空巷,城外张袂成阴、摩肩擦踵。

祭社稷毕,还有后续环节。

太子解经。

天子刘彻走下祭坛,黑压压的人群,控制不住的嘈杂起来,

一道身影,接续走上祭坛,

头上无冠,代表其还未成丁,身着又是华贵,其种种,无一不在宣告着他的身份,

大汉国储。

卫皇后满眼骄傲,看向坛上的那道身影,

百官诸卿,世家寒门,生民小吏....

无数目光都聚集到那一人身上。

太子据跪坐,腰板挺得笔直,捧起简牍,再伏身颂念,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周遭的噪音渐止,坛上那道身影似在发光!

卫青、霍去病、霍光、司马相如等一众人,均是眼中狂热的看向太子,

右内史汲黯抚髯微笑,刘彻余光扫过去,随后像是看到了什么不可思议的场景一般,狠狠揉了揉眼睛!

汲老头,还能这么笑?!

注意到陛下投向自己的目光,汲黯的脸立马沉下来,

刘彻长舒口气,

这味道才对啊!

刘据继续朗声颂念,似乎什么事都与他无关,

“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长安城外,

近十万人再不发出一丝声音,太子的诵读声,终于向外传开,

围在坛前的儒生们,席地而坐,

眼中闪着虔诚的光芒,

齐声跟颂,

“在亲民!在止于散!”

这副场景,让人激动的颤抖!

太子于坛上颂念,儒生在坛下跟颂,

与任何事都无关,是知识如流水般传承!

充满神圣感,让人忍不住感动流泪!

“知止而后有定。”

等到儒生跟颂完毕,刘据再次开口,

这一次的范围更大,太子似乎是砸进平静深潭的一粒石子,那股神圣感,如波纹般散开,越扩越大,

百官诸卿们,都忍不住开口跟颂,

声音更大了,

“知止而后定!”

“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

波纹一圈环着一圈,如画一般荡开,可到了再外围处时,反倒止住了。

百姓们不敢跟颂,他们极力压制着想要开口的冲动,

一个脸上带着泥土的小男孩,仰头看向父亲,

本从地里下来,带着儿子凑热闹的老父亲,摇了摇头。

“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

“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太子据声音从未起伏,只是捧着简牍颂念,可偏偏有着,让人忍不住想要加入其中的魔力!

在外围的更多百姓,微微张开嘴,只敢跟着无声颂念。

“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儒生公卿高声跟颂,

最前坐着的窦丰、董仲舒,都不由流下热泪!

“物有本末,事有始终。”

终于,更外围处,响起了一道稚嫩的声音,那个农夫的孩子,不由跟颂出声,

这道声音太突兀了!

太子据终于抬起头,看向那个孩子方向,寻找那个孩子,

孩子被老父亲拽到身后,又怯怯的露出头,

刘据与那孩子的视线在半空对上,

刘据鼓励的点了点头,

这孩子似乎被灌注了无穷勇气,攥着拳头,满眼感动的看向太子,

“物有本末!事有始终!”

孩子嘶声大吼,无数百姓们回过神,也终于敢跟着颂念出声,

这道涟漪再也挡不住了!

在长安城外全部散开!

不论是何出身,不论所行何事,在一刻,都有资格跟着颂念!

因为知识,人人可得!

只剩下了如浪的颂念声,所有声音汇集在一起,置身其中的人,都有种奇异的感觉,

福至心灵,

无数个体都在此刻被联系在一起,

神圣,庄重,伟大。

“知所先后。”

“知所先后!”

“则近道矣。”

“则近道矣....”

太子念一句,整个天下便跟着应一句,

如日照大地

生生不息....

(/61936/61936145/156817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