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1 / 1)

“那些穷苦百姓连饭都吃不饱,何谈读书?”

“我看啊,每次科举中榜的那些人,家庭条件都不错。”

“这就是一个大循环,只有在民间农村,设立免费学习的学堂。

才有可能形成真正的公平。”

“否则。”

“根本不能说是真正的公平。”

对于这句话。

马秀英是认同的。

就从这一刻开始。

朱元璋充分认识到了底层人民想要通过学习改变命运并不容易。

想要长此以往的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

那么!

搞一个免费学堂制度,就显得非常有必要。

而且!

那些教学的先生们,享受朝廷终身福利,提高他们的待遇。

这条路自然行的通。

或许!

以后女子,也可以上学读书。

而且!

还有专门为了能成为教书先生而设立的编制。

这不就又能解决一些岗位吗?

要知道!

华夏何其大。

村落县镇何其多,要是每一个村子,镇子,都盖学堂的话。

每年就可以多出来很多职位。

“咱决定了。”

“砍掉藩王们享受的津贴,把这一部分今天补充给教书先生。

轰轰烈烈的教学运动,就从咱开始吧。”

马秀英也点头表示,他的这个政策一定会惠及万民。

况且!

他们都是看过天幕的。

明朝的国力衰弱,跟后期朝廷养藩王付出大量的银钱有关系。

而且。

朱允炆就是因为削藩才导致靖难之役的。

他终究还是嫩了些。

如果是他现在就重新调整藩王制度,就不会出现那档子事儿了。

所以。

改革已经刻不容缓了。

……

【寒门,在古时候可不是被压迫剥削的底层百姓。

他是和世家门阀去做比较的。】

【代指的,是那些没落的贵族。】

【以及不处于在权力中心的地主乡绅。】

【放在古时候,一个家庭能被称为寒门,至少也得有几代人都是读书的好苗子。

而且在直系亲属里,不间断的有人担任过县令知府一类的官职。】

【才有资格跻身寒门的行列。】

【或许,对于上层的皇帝和大贵族来说,寒门不算什么。

但对于底下那些连人都算不上的平民百姓来说,

他们依然是高高在上的相公老爷。

说句不好听的。

不要说你我这样的普通人了,就是你在网上看到的那些明星富豪。

按照古代的标准,几乎也没几个有资格称自己为寒门的。】

……

杜甫:

“我还是个寒门了?”

杜甫祖上是京兆杜家。

他所属的一支为京兆杜氏的襄阳远支,其祖先在晋宋之时南下定居襄阳。

直到杜甫五世祖杜叔毗随梁宜丰侯萧循降西魏,方归北方,在唐代一直被列为襄阳杜氏。

但迁居襄阳的杜氏自南朝开始就常常自称为“京兆杜氏”。

杜甫从家族身份认同上也认为自己是京兆杜氏之后。

在诗文中屡屡提及自己的这一身份。

如在《祭远祖当阳君文》中自称为“十三叶孙甫”,

在《进雕赋表》中说“自先君恕、预以降,奉儒守官,未坠素业矣” 等。

所以。

杜甫是妥妥的寒门。

只不过他这个寒门有些太寒了。

自己的儿子都冻饿而死。

……

虽然杜甫在民间名气很大。

但是。

他的名气一直不能转化成钱财。

不像他的好朋友李白,本身家底就够厚,而且人家也会找有钱的女人。

而且更有一堆小迷弟给他打赏。

根本就不缺钱花。

反观杜甫,这个人过于正直,身上有一股文人的骄傲。

(/25472/25472981/147165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