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六章 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杀黄子澄!(1 / 1)

退位让贤 姜阿山小树 2646 字 2个月前

老朱对此亦是非常清楚。

也一直想将豪绅势力清除。

为此,老朱多次大规模移民,效仿汉武帝的方法,迁富户大户豪绅去别的地方。

但因为种种原因,收到的效果并不理想。

历史上,明清两代,地方豪绅对地方始终有着十分强大的影响和控制。

皇权不下县,也意味着地方豪绅在实际上与国家分享了统治权力。

在朱允熥的计划中,是打算将徭役全部废除的。

日后国家要搞建设,全部付钱雇佣,而不是依靠免费的徭役。

如此一来,也可以实现“以工代赈”。

没有土地的穷人,能通过给国家做工养活一家老小。

还能用投资多少工程建设,来调节国民经济。

获得钱的穷人,会拿钱出来消费,从而形成经济正向循环。

但废除天下徭役,绝对是一件天翻地覆的大事。

首先,钱财开支激增。

货币投入量会达到一个天文数字。

由此带来的影响难以预知。

诸如物价猛涨。

即使国家能控制粮价,却绝对难以控制布匹等物资的价格。

这方面的生产缺口太大了!

现在老百姓大多数都是穿得破破烂烂的。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再穿三年。

更有甚者,很多衣服都成了传家宝。

婆婆传给儿媳妇,儿媳妇再传下一代。

一旦货币量供应上去,百姓拿着钱去改善如今的生活,这些物资的价格,立刻便会迅速炒上天。

因为棉花以及其他原材料供应限制,目前的衣服布匹生产,是绝对赶不上的。

其他许多物资亦是如此。

在物资供应量上不去,生产不能迅速扩大的前提下,单纯的增加货币供应没有任何意义。

其次,如果基层不再组织民众服徭役,其统治力便会迅速削弱,刚刚被压制的地方豪强士绅,又会趁虚而入,侵蚀基层政权,获取实际权力。

除了这些,还有更多更复杂的影响。

……

某种意义上,对现在的大明来说,废除徭役比废除天下赋税的影响还要大。

这一步,必须要非常足够小心谨慎,而不是任性随心的决定。

然而,徭役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十分显著的。

杨士奇的话,说得很委婉。

今年无妨,但不能年年都这样。

恐怕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只是眼下朱允熥正是大展雄心之时,杨士奇身为其麾下谋臣,不愿在此时劝阻他,使其灰心丧气,才说出今年无妨的话语来安慰。

民间多半早有怨言了。

虽然朱允熥并没有增加徭役,但服同样的徭役,所做的事情不同,服役的地点不同,区别就会很大。

在本县,或者本乡境内,修修路,修缮一下衙门的房子,再或者是随着正式衙役去帮忙丈量田地等等,乃至许多整天无所事事,只是点一下卯,应付一下,也叫服“徭役”。

国家没有大动土木建设的时候,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百姓,服的便是此类徭役。

在本乡本地干活,工作轻松,百姓们也不会有太大的怨言。

可一旦国家有大工程建设,诸如建设大的城池,修长城,挖运河……那便需要背井离乡,前往指定地点服徭役。

两者绝对是天壤之别!

朱允熥如今大兴土木,建国道,修堤坝,建水库……百姓们要离家乡去服役,或多或少,会有些怨言。

杨士奇此前没说过,姚广孝的探听司没有呈报,百官的奏折里,也没有提及此事……大约只是因为事情还不严重,大家都十分默契的闭口不提。

因为谁都知道,这是太孙殿下大力推动的。

大臣们不愿触怒眼下权倾天下的太孙。

杨士奇、杨广孝等亲信之人,亦不愿因为这样的事而挫伤太孙殿下的积极性。

所以,便出现了无人言说的局面。

若非齐泰在咒骂他时说出来,恐怕朱允熥现在还没有任何察觉。

这就是上位者困局。

很多时候,很难了解实际情况。

不要说久居深宫之人,就算是后世大城市的孩子,对农村的情况也是很难真正了解的。

以致后世网络上有些人发表的对农村的评论,能让人啼笑皆非。

那还是资讯非常发达,人口流动众多的社会。

不同阶层之间的人,便已经难以理解对方的世界和生活了。

深宫中的朱允熥与民间百姓的生活距离,何其遥远。

要时时刻刻了解民间具体的情况变化,又谈何容易?

身为上位者,对此必须保持足够的警觉。

朱允熥朗声道:“既然国库存粮充盈,传令下去,以后凡服徭役者,皆由朝廷给付米粮,不再自带粮食。”

“所需开支从粮库划拨,肉菜所需钱财消耗,各地按人头如实上报,由朝廷拨款。”

“派出官员巡视检查,一定要让民工吃饱吃好。”

“此外,民工在服徭役的路途上所需要的开支,也由朝廷按标准给付,折算成米粮发放。”

“百姓可拿凭据去粮仓兑换,亦可去大明银行兑换成钱财。”

百姓服徭役,有一项非常大的开支,便是吃饭!

按规定,是要自带米粮去服徭役的。

虽然说自己在家也要吃饭,但做工肯定比平时吃得更多。

如果在家乡服徭役还好一点。

若是地点较远,来回路途上的消耗,又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朱允熥的法子,就是虽然现在无法给付工钱,但吃的东西,皆由朝廷供应。

如此便可以大大减轻百姓的负担。

对于特别贫困,饿得吃不饱饭的老百姓来说,服徭役反而成了一项“救挤”措施。

对勉强够吃的家庭来说,将粮食折算成银钱,也是一笔意外的收入。

这样一来,虽然仍然难免会有人对服徭役不满,可绝不会因此而造反,引发动乱。

对大明朝廷而言,仅仅只负责吃的粮食和肉菜,这笔开销也不算很大,尚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

也不会因此而引发物价动荡。

还为将来彻底取消徭役埋下伏笔。

一旦跨入工业社会,就没有农忙农闲之分了。

国家也不太可能再征发大量民众服徭役,只能采用雇佣做工的形式。

强制百姓中断生产劳动来服徭役,对国民经济带来的损失,远远大于所得。

杨士奇闻言愣了下,猛地拜了下去:“杨士奇替天下千千万万百姓谢太孙殿下!”

身为底层出身的人,他太清楚这项政策一旦实施,对底层百姓的影响有多大了。

大明是农业社会,绝大多数人都以农耕为主业。

但实际上,至少一半以上的人,是没有一分一毫田地的。

他们靠租种地主的田地为生。

剩下的一半人里面,十之八九也只有少量的田地。

天下的田地,有十分之九,掌握在不到十分之一的人手中。

即使是元末战乱,人口大量死亡,人均耕地激增,但天下田地控制在极少数人手中的局面,并没有因此而改变。

虽然理论上,按朝廷的政策,开垦出荒地,就算是自己的田地。

但实际上,无权无势的人,除了朱允熥实行了彻底变革的台湾,通过向官府购买荒地开垦,能保住自己开垦的荒地之外,在其他地方,即使开垦了荒地,也是保不住的。

必须是在当地有一定势力的人,才能保住垦荒之后的土地,不被别人找借口抢夺走,才有垦荒的资格。

无地或只有极少田地的的人,占据了人口的绝大多数。

不过,同样租地主的田地种,人口少的时候,还是有一些好处。

地主手中的土地很多,但租田种的人相对少一些,因此,田租会稍微低一些。

到了后期人口变多,就变成了你不租多的是人租,田租价格不断上涨。

服徭役能混一口饭吃的,对底层来说,绝对是天大的福利。

故而,杨士奇的反应才这么这般大。

“不用谢我。”朱允熥笑道:“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本属应该。”

“但给千万百姓提供米粮,以及在工地建食堂,供应百姓伙食,这势必会成为贪官污吏贪墨钱财的重点,你的都察院,对此一定要加强监督,不要让好事变成坏事。”

自古以为,食堂都是贪污腐败的重灾区。

朱允熥对此深有体会,故而才出言警醒杨士奇。

……

一场由黄子澄案引发的风波,终于平息。

法部成立,三法司变革。

朝堂迎来了空前大调整。

让许多官员目不睱接。

不过,由于三法司因黄子澄的事而遭到整顿,这次变革,进行得非常顺利。

杨靖和周志清被释放出来,自是对朱允熥千恩万谢,对于调整部门权力和职位,也无任何怨言。

法部成立后,要扩充人手,增加官员名额,也皆进行得非常顺利。

官僚机构对于扩大,天生就有着极强的推动力。

因为扩大意味着更多的位置及权力分配,这是无数人所渴望的。

他们会争夺权力和官位,但谁都不会阻止扩大。

故而,扩大总是很容易的,缩编裁员才困难。

刑部本身就极大的扩权了。

增加的法部又是从刑部分裂出来,许多人趁着扩充的东风而得到提拨,自无不满。

大理寺转为立法机构也顺风顺水。

唯一大动干戈的,就是原来的都察院。

不过,以前的左都御史袁泰因与黄子澄,齐泰勾结而获罪。

也无人敢给他求情,或替他鸣冤。

否则,都不用朱允熥出手,满朝文武口诛笔伐,天下百姓的唾骂声,都能让那样的人无法安身立命。

杨士奇整顿都察院也无人敢拦。

说到底,都察院不过是一群既无职权,更无兵权的书生而已。

自许清流,能挟“大义”之名,发动舆论的时候,自是声势浩大,朝野莫敌。

一旦不能占据“大义”,自己理亏,那就只能任人宰割,无还手之力了。

开始朱允熥还有点担心杨士奇,毕竟第一次执掌都察院,怕他被那些个个都有一千六百个心眼子的读书人不小心给算计了,故而让杨靖也去都察院辅佐他。

后来见一切皆顺风顺水,便将杨靖调到大理寺去了。

他曾是刑部尚书,对于刑名非常熟悉,也清楚法律的不足之处。

去管立法工作,也算是行家了。

但这次改革,最核心之处,实际上是削弱地方官府的权力,加强中枢的直接统治。

毕竟,刑部和法部,在地方都有了一级一级相对应的下属机构,实行双重管理。

……

这一日,金陵城万人空巷。

曾经的倭国大将军足利义满,以及黄子澄、齐泰、袁泰等人,一齐押赴刑场。

前来观看的,除了京城百姓和大明的诸多文武官员外,还有倭国派遣来做质子的王子,其他周边诸国在大明的使臣。

这当然是朱允熥特意安排,要让他们亲眼看到侵犯大明的下场。

与从前刑场直接动刑不一样。

这一回,法部官员宣读了每个人所犯的罪行,以及对他们的审判结果。

“黄子澄,想不到你也有今日!”

人群中,不知是谁喊了一声。

顿时,众人纷纷出言。

“枉读圣贤书,却做下如此卑劣之事,卖国求荣,还不知悔改,若不诛你九族,我都恨意难消!”

“你死了也要下十八层地狱!”

“在油锅里面煎煮千万年,世代不得超生,才是你的下场。”

“待会儿,我要买他身上割下来的肉,将其拿来生吃,方泄我心头之恨。”

“呸,吃他的肉我都嫌脏,我要拿去喂狗。”

……

台上。

足利义满和袁泰,早已吓得屎尿齐流。

黄子澄和齐泰的表现,倒还是淡定得多。

黄子澄有些茫然望向台下骂自己的百姓,转向一旁的齐泰,喃喃道:“我们真的错了吗?”

“现在说这些还有什么意义呢?”齐泰叹道:“听说他给天下所有服徭役的百姓发放粮食。”

这一刻。

他突然想起了自己初入官场时的豪气。

那时可是自许将来为官,一定遵圣贤之言,为百姓办事。

可到来,却落得如此下场。

然而,这一切,又怪得了谁呢?

朱允熥,或许真是千古未有之圣君。

而自己,才是那个千古唾骂的逆臣贼子。

临死之前,他终于想通了,但也已经晚了。

“嚓!”

刽子手一刀割下一片肉。

直痛得他汗珠滚滚而落。

“做一个反面典型,就如同那秦桧一样,被万世唾骂。也让后世之人,以我为戒,这或许就是我最后的一点价值吧。”

他心中想着,渐渐在刽子手的一刀又刀中,失去了念头,唯有无尽痛苦弥漫全身。

……

洪武二十六年冬。

黄子澄、齐泰等人被处死,黄子澄案终结。

与此同时,随着黄子澄的死,一场新的风暴,正在形成!

……

(/70218/70218672/149707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