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洛阳(五)(1 / 1)

每日都有大批不得志的读书人加入李渊军中。

李渊也是来者不拒,统统纳入麾下。

大才没有几个,但能识文断字的小吏数不胜数,只要能统计钱粮,管理好民众,就是对李渊最大的帮助。

再说,人才也不是一蹴而就,都是需要历练。

往后还需要李渊来发掘。

一行人跟在李渊身后,一步一步朝着德阳殿走来。

待走到德阳殿前。

入目所见雕梁画栋,美不胜收。

古典的美尽入眼帘。

李渊的目光穿过大殿的中央,径直的看向了大殿最里面,那张龙椅。

就仿佛在召唤李渊一般。

将李渊的眼睛牢牢吸引。

在李渊穿越到东汉末年后。

李渊就给自己定下了目标。

他要当皇帝,他要结束乱世。

他要提前打造出大唐盛世。

他名李渊。

他要当唐太祖李渊。

李渊虽然还没称帝,甚至才刚刚起步,结束乱世都不知道要什么时候。

但李渊早就把自己未来的国号想好了。

那就是唐!

大唐帝国!

而他现在就要为大唐帝国的建立准备着。

十年,二十年,三十年。

用尽一生去完成这个梦想。

李渊突然大踏步的朝着德阳殿走去。

径直的奔向了那象征着皇权的龙椅。

在众人惊愕的目光下。

李渊如同发了疯一般,直奔龙椅。

阎忠见了,面露犹豫,不知道该不该叫李渊停下。

而黄都则是兴奋了起来。

连忙跟了上去。

众人乌泱泱的走进了大殿。

而李渊已经踏上了天子台阶。

一步一步登上了台阶。

来到了御案前。

抚摸着刘宏摸过的御案。

绕过御案来到了龙椅前。

随后猛地转身。

身上的甲片哗啦啦作响。

李渊一屁股坐在了龙椅上,看向了下方众人。

而这时!

黄都也已经来到了阶梯下。

犹如宰相一般带领着文武百官,立于下首。

在见到李渊坐在龙椅后。

“臣黄都拜见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岁”

黄都连忙双膝下跪,对着上首的李渊微微低头,连呼三声。

他可是早就准备好了,还特意找了一些太监,了解了一下大臣上朝时的宫廷礼仪。

其余文吏,将领见状,也连忙下跪,低下头口呼。

“拜见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岁!”

上百人的呼声响起。

就连阎忠也跪了下来,微微低着头。

“陛下万岁!”

德阳殿内。

三岁之声络绎不绝。

李渊静静的享受着属于他的高光时刻。

皇帝!

多少男人的梦想啊。

李渊抚摸着龙椅以及御案,眼中流露出不舍。

因为他知道,他最多只能在洛阳待五天。

五天之后,他就要带着大军进攻河内了。

从河内顺着汾水入并州。

割据并州,以待天时!

李渊看了看下方众人。

“起来吧,本将还不是皇帝!”

李渊有些怅然若失道。

黄都连忙起身,身后众人见了也也纷纷起身。

“谢陛下!”

“陛下在属下心中,一直都是皇帝,这皇帝他刘家能坐,陛下自然也能坐!”

黄都连忙建言道。

李渊摆了摆手。

“黄长史就不用恭维本将了,本将有几斤几两,自己还是清楚的,好了,不聊此事了,还是聊些别的吧!”

李渊看向了众人。

“今日就在这德阳殿中议一议我军兵员几何?辎重几何?流民几何?以及我军接下来该如何!”

李渊眉头不由自主的皱起,看着众人。

这德阳殿内上百人。

除了驻守六关的六个校尉外,其余文吏将领都在大殿之内。

这也是自李渊起兵以来,麾下聚的最齐的一次。

很多文吏李渊都不认识。

倒是将领,李渊全都认识,毕竟是自己提拔的。

而文吏则是黄都和阎忠自己提拔的。

可以说一句,都是他们党羽也不为过。

如果黄都和阎忠突然背叛李渊。

李渊这十几万大军,估计当场就要崩溃。

李渊此话一出!

德阳殿内气氛瞬间一松。

不少文吏心中都松了一口气。

尤其是阎忠一派的文吏大大地松了一口气。

造反是一回事,称帝那可就是另一回事了。

不少人心里还期待着哪天李渊就归顺了大汉。

他们也好顺势成为大汉的官吏。

只能说大汉四百年的威望,还是深入人心的。

而一直观察李渊的阎忠,也在心里大大松了一口气。

没有被眼前的胜利冲昏头脑。

也没有沉迷在这虚妄当中。

这让阎忠对李渊的未来更加有信心了。

李渊坐在龙椅上,看着下方众人的反应也笑了笑。

“黄长史,由你来汇报一下,目前你所管辖内的大营情况如何?”

李渊看向了黄都。

作为当初力排众议坚定站在自己这一方的黄都。

李渊还是给了充分的尊重的。

再加上黄都自己也争气,二十万流民管理的井然有序,可谓是自李渊起来以来的第一功臣。

只要不触及禁忌,将来一旦一统天下,黄都就是功臣之首。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黄都闻言,整理了一下思绪。

随后站了出来。

“启禀主公,目前流民营内共计三十七万余众,从河南收拢了十八万流民,按照千户所分管,共计一百二十三所千户,目前由各千户长带领前往孟津关,已转移八十三所千户,剩余千户所,将在半个月内转移到孟津关。”

黄都汇报道。

别看仅仅只是一句,但他的工作量是最大的。

管理着近四十万的流民。

这些流民的吃喝拉撒,全都归黄都管。

当然具体的管理模式,都是按每千户划分一所。

这是李渊参考元朝千户所制度,改编而来。

一所千户,设千户长一名,由主动投靠过来的文吏担任。

副千户长两名,由被迫加入黄巾军的文吏担任。

百户长十名,由百户当中德高望重之辈担任。

随后就是每百户就设两名总旗,十名小旗,分别管理五十户,以及十户,由军中有功家属担任。

一整套管理制度,缺陷肯定有的,但能保证最基本的政令通畅。

每千户两三千人,或三四千人不等。

他们的作用就是保证粮食分发到每一户,以及维持最基本的律令。

(/82655/82655233/166124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