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周王信国公陪同调研,太子诸皇子再次被贬(1 / 1)

……

大明洪武十三年,二月初。

今日朝廷召开了开年朝会。

朝会结束后,放出了震惊天下的各种政策。

其中让人最为之哗然的是朝廷册封了两位新的当代圣人。

一位圣人封号“商圣”!

另一位圣人封号“工圣”!

而且朝廷要为这两位圣人分别建造兴华商业学院、兴华工业科学院。

除此之外,朝廷还颁发了一系列改天换地的政策,比如免去人丁税,实施新的土地田亩税。

由朝廷户部印刷,免费发放的《妇女宝典》……

等等一系列秦宇给朱元璋等人讲述屠龙术学识时所提出来的政策建议,全部推行落实。

过完十五元宵节。

朱元璋出宫了一次面见了秦宇,回到皇宫后便敲定了陪同秦宇去沿海地区调研考察的人选。

主要人员是周王朱橚,以及信国公汤和。

随行次要人员为锦衣卫千户裴元奎,以及数百名锦衣卫。

对于这个人选组成,秦宇没有感到任何意外。

毕竟周王朱橚是唯一一个没有参与“皇子为吏”考核的皇子。

至于太子朱标、朱棣等其他皇子,过完元宵节,陆续就要去各地方主政一方。

但就在秦宇第二日前往大明沿海地区调研考察出发前夕当晚,太子朱标带着他的儿子朱雄英深夜到访。

秦宇接见了突如其来的太子和他的儿子,很是狐疑的询问。

“太子殿下深夜造访,有何贵干?”

朱标拉着朱雄英,向秦宇躬身行了一礼,然后略显急切的开口。

“先生,我希望您此去大明沿海地区调研考察,能够带上雄英!”

秦宇眉头一挑,瞬间明白朱标是什么意思了,当即摇头一笑。

“这个恐怕不行。”

“太子殿下要知晓,我和周王殿下去的是大明沿海地区。”

“这沿海地区的人文环境不比内陆,而且沿海地区有倭寇流窜,还有逃往海外的前元余孽。”

“除此之外,我等皆是长久生活在内陆之人,去了沿海地区恐怕会有水土不服等一系列症状。”

“而嫡长孙尚且年幼,不适合与我们同行!”

秦宇说的是实话,毕竟朱雄英的年龄确实很小。

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和他们这些人去大明沿海地区调研考察,各种风险实在太大了。

尤其是朱雄英的身份非同小可,不但是大明当今太子的长子,更是当今大明朝天子的嫡长孙。

把这么一个未来充满无限可能的皇室嫡亲带在身边,在秦宇看来无疑是把一个不知什么时候会爆炸的炸弹放在身旁。

毕竟不愿意看到朱雄英健康成长的人太多了。

面对秦宇这一番有理有据的说辞,朱标一时间也不知该如何回答,只得满脸失落的点点头。

“好吧,既然先生都这般说了,那便听先生的。”

其实朱标也知道秦宇说的不错。

朱雄英的年纪确实太小了,把一个小孩子带在身边,跑到大明沿海地区调研考察,确实要承担很多风险。

而秦宇很明显不愿意承担这种风险。

他若还要强求,就是强人所难了。

更何况朱标一直将秦宇视若神明,他岂能强求自己心目中的神明?

第二日。

秦宇、周王朱橚、信国公汤和,狱一众锦衣卫挥别了前来送行的太子朱标,朱棣等一众皇子,策马扬鞭而去。

几日过后。

朱元璋在一次早朝上,当着文武百官的面“贬斥”太子朱标、朱棣等一众皇子,责令他们即日离京,代天子巡视四方,无诏不得回。

对此,一众文武百官没有一个人劝慰。

毕竟朱元璋第一次“贬斥”太子朱标、朱棣等一众皇子之时,文武百官们是真心实意的劝解。

可朱元璋态度极其强硬,力排众议,将太子朱标等一众皇子贬斥到各地方。

所以这第二次“贬斥”太子朱标等皇子,文武百官已经知晓这是朱元璋玩的“表面花招”。

因为有关秦宇提议的“皇子为吏。”之事,已经在坊间流传开来。

文武百官们都知道,所谓的将太子、皇子等人贬斥,让其离开京师,代天子巡视四方,无召不得回。

无非就是让朱标等皇子,参加“皇子为吏”的选拔考核。

……

时间如流水,在无声无息间流逝。

很快,到了洪武十三年年底。

这一日,济南府下辖的德州城门口,迎来了几位特殊的客人。

这几人个个身穿锦衣貂绒,外披狐毛大氅,腰悬名贵玉佩,一眼看去便知身份显赫尊贵。

因此这几人刚出现在德州城门口,便引得过往行人无不为之侧目。

而这一行人不是别人,正是太子朱标,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楚王朱桢、齐王朱榑六人。

这一次他们之所以会来到济南府的德州城,主要还是因为之前受到了朱元璋的圣旨,让他们各自安排好各自主政一方的县郡后续工作,提前一个月结束了地方县令的任职。

而后六兄弟会合一处,来到济南府德州城,迎接周王朱橚以及秦宇等随行主要人员回京述职。

“大哥,我们就这么来了,真不用给五哥打声招呼吗?”

这时,楚王朱桢看着人来人往的德州城,又看了看一脸激动的太子朱标,忍不住出声建议。

朱标摇头一笑,“不用,我想给秦先生一个惊喜。”

“而且这德州城是秦先生来沿海地区调研考察的重要试点,我们先入城看看这一年在秦先生的指点下,德州城发展成了何等模样。”

话虽如此,其实朱标最在意的还是如今海盐晒制了多少。

毕竟年初秦宇给他们讲述屠龙术学识时,提到的那个“凹镜聚光海水晒盐法”,一旦实施,一天就能够晒制海盐至少千万斤。

当然了,想要达到一日晒盐千万斤,对于沿海地区各个地方的面积也有所要求。

仅是德州一地,恐怕还达不到一日晒盐千万斤的程度。

但一日晒盐数十万斤,或者百万斤还是可以的,毕竟德州城的面积也不算小。

当然,除了海盐之外,还有咸鱼肉以及各种鱼获海鲜,也是朱标等人调查的目标。

毕竟论重要性,用海盐腌制的咸鱼肉,还有从海里捕捞上来的各种鱼获海鲜,一点都不逊色于海盐。

因为肉和盐一样重要,全都关乎到了大明朝百姓的基本生计问题。

毕竟民以食为天!

(/97087/97087283/115086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