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三八章 俄国主和派正在占据主动(1 / 1)

1889远东枭雄 硬糖先生 1251 字 8个月前

在英法美三国在对俄问题上达成一致后,俄国受到的压力骤然提升,沉重的债务危机和巨大的消耗让俄国根本不敢脱离法国和美国的支持,尤其是法国。

相比之下中国身后站着一个德国,他们为了减轻自己在欧洲的压力会给中国提一切可能的帮助,甚至是志愿军。

这就让中国短期内依然能够从国际上筹措到大笔的资金维持战争,停战似乎是目前最好的选择。

尼古拉二世为此在1905年12月中旬再一次的召开军士会议统一内部的分歧,在会议上阿列克塞大公声称:

“如果战争继续打下去,俄国将不可避免地走上第一次东北亚战争的老路,不过这一次我们丢失的不是符拉迪沃斯托克而是贝加尔港。

西伯利亚方面军在几个月的攻势后已经丧失了发起大规模战役的能力甚至防御实力都快要跌至警戒线,在面对中国毒气弹的袭击时极有可能发生大规模的崩溃。”

阿列克塞建议在俄国尚未遭到沉重打击的时候试探一下媾和的基础,他打算将半个勘察加半岛让出,承认中国在外西北已经占有的区域,废除外西北方向上与中国的一切不平等条约。

尼古拉二世的叔父主战派弗拉基米尔·亚历山大罗维奇大公此刻也坚决主张尽快开始和谈,他大声驳斥任何想要继续打下去的人,俄国确实经不起第一次东北亚战争那样惨重的失败了,

他提出几条必须停战的理由,首先想要收复赤塔打通前往海参崴的路线将最少需要五年时间,俄国陆军将付出至少三十五万人的伤亡,花费十亿卢布。

第二是外西北中国军队占据绝对上风,他们已经收复了所有失地,目前正准备向俄国的中亚区域发起进攻,在军力被牵扯的情况下,俄国将失去更多的土地。

而最重要的是第三点,俄国的海军主力已经完了,面对中国俄国将无法在改变劣势。

这位大公的话让许多人赞同,摆在俄国人面前的同样是两个选择,他们国内的革命正在酝酿,相比起中国人,爆发出来的革命力量是会将贵族推上断头台的。

所以两害相权取其轻,首先镇压国内的革命保持稳定才是最重要的。

俄国国内主和派的实力大大增强,迫于压力尼古拉二世只好选择与各国接触准备和谈,但是同时,他也向阿列克谢·尼古拉耶维奇·库罗帕特金上将增加了援兵。

一天之后,俄国外交大臣拉姆斯多夫将俄国停战媾和的条件通知了法国外交部长德尔卡赛,提出不包括以下条件俄国才同意媾和。

第一,俄国割让哪怕一寸土地;第二,俄国支付战争赔款;第三,销毁太平洋舰队

12月24日,在圣诞节前与俄国磋商后,德尔卡赛向中国驻法国大使表示法国愿意居中调停,

但是王启文考虑到日军拉胯的战斗力和俄军在北海道的军事力量认为俄国人的条件不可接受,

所以在圣诞节当天以不能接受以特定和谈条件为前提的调停为理由拒绝了德尔卡赛的建议。

12月30日,中国向英国方面传达了法国调停的经过,英国新任外交大臣爱德华·格雷直接询问中国驻英国大使汪大燮“中国的底线是什么?”

汪大燮回复道“东北亚国家的领土和主权完整。”

爱德华·格雷认为中国的要求是可以接受的,随后他便与美法两国进行磋商,法国政府认为将俄国在亚洲最后的堡垒拔出更有利于法国,这会让俄国更专心欧洲事务。

而罗斯福也认为这是必须的,因为中国正在确立他在亚洲的领袖地位,而帮助日本收复被强占的国土是中国攫取亚洲霸权必须要走的一步,

如果不满足中国这一点要求,那么战争将不会结束,而战争不结束,俄国将会被推翻,这样一个大国被推翻对整个世界来说都是不幸的。

这已经是美国总统第二次公开强调俄国绝对不能倒下了,其态度之坚定可见一斑。

各国在给俄国施压的同时也在劝说中国,与历史上日俄战争不同的地方是中国是个大国,而中国背后还站着德国。

只要德国不改变对中国的支持态度,那么英法等国的威胁效果将很有限,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期望利用利益交换让中国与俄国和谈。

但王启文还有别的担忧,他明白这么快接受英法美三国的调停肯定会让德国不满,根据德国政府最近的表现来看,他们希望这场战争延续下去。

而中国化学工业和光学工业的许多重点项目都是王启文利用中俄战争从德国手里换来的,所以中国与德国的关系在眼下不能出现一点点的裂缝。

但是尽早结束战争对中国来说也很有利,两次战争让中国的钱袋子也见了底,国内许多基建项目都被推迟,这是不利于中国发展的。

思来想去,王启文决定趁着俄国不肯放弃特定条款的有利时机将矛头引到日本头上,在这种情况下唐绍仪受命和刘步蟾一起出访日本,商讨停战问题。

按照王启文的计划,中国现在要扮演的角色是一个已经吃饱了的战胜国,之所以坚持到现在完全是为了给其他虚弱的亚洲国家出头,让各国将焦点放在日本北海道的问题上。

这样一来,德国肯定会想办法让日本继续打下去,而英法美会让日本尽快停战,中国可以从漩涡中脱离出去,在旁边对日本提供支持。

不过虽然准备和谈,但是王启文并不打算放松对俄国人的压力,所以西域集团军一部将越过乌伦古湖,沿着额尔齐斯河将战线延伸。

用现实的压力让俄国人尽早放弃那些不切实际的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