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会儿老太太来了,舅爷也来了,有亲人在身边,就好很多。”小吴嫂子在那和着面,今儿做面条,都说上马饺子下马面,这面条啊,可要好好地做。
“是,这人啊,有亲人在身边,就不一样了。”小宋姐也跟着说了一句,接着小宋姐就轻声道:“也奇怪,娘子偏偏就和邝家那边,毫无来往。”
“那边始终是继母。”小吴嫂子撇一下唇:“再说了,有后娘就有后爹。”
“娘,什么叫后娘后爹啊。”秋粟跑了进来,小吴嫂子一眼瞧见自己女儿唇边的点心屑,把她拉过来:“这都是从哪儿沾的的,你有偷东西吃了?”
“才没有,是老太太见我乖巧,赏我的。”秋粟说着就从口袋里掏出半块:“我还给娘也留了半块。”
“好,算你有孝心。”小吴嫂子点一下女儿的额头,接过那半块点心,分了一半给小宋姐:“来,你侄女的孝心,你也尝尝。”
“这点心还不错。”这点心不大,分了一半又一半,只剩下一口了。小宋姐吃了就对小吴嫂子笑着说。
“这点心也不难做,等我什么时候闲了,也给你做这点心吃。”小吴嫂子笑吟吟地说着,小宋姐笑了笑刚想说话,秋粟就靠在小吴嫂子怀中:“娘,娘子说明儿我们都要进城,瞧瞧可有合适的铺子。”
“你也想跟着进城吗?”小吴嫂子整理了下女儿的衣领。秋粟点头:“想,姐姐和我
说,城里虽没有京城大,也没有京城好玩,但也还热闹。”
春芽小的时候,被吴嬷嬷带去过英国公府,小吴嫂子捏下女儿的鼻子:“你啊,就想着玩。”
秋粟摇头:“那我可不止想着玩,我还想着,怎么和娘学,学这一手好手艺呢。”
“瞧瞧这丫头,说的话一板一眼的。”小宋姐也笑起来,小吴嫂子把女儿搂在怀中摇了摇:“是啊,我呢,也是因为有她们,这日子才过得下去。”
“有个孩子,总有个盼头。”小宋姐话中带着叹息,她是没有生养过的,但曾亲眼见过吴氏对孩子到来的欣喜,孩子夭折后的痛哭。
“你当初……”小吴嫂子话没说完就咽下去,问一个寡妇,当初为什么没有孩子,这不是在别人心口上撒盐吗?
小宋姐已经擦掉眼角的泪:“是我没福气。”
“要说,娘子这会儿什么都有了,就是……”素巧也是没孩子的,小吴嫂子难免想起这些,小宋姐已经揭开锅盖:“都这时候了,说什么呢,赶紧把这面条送上去。”
今儿的午饭是在素巧这边吃的,见面条上来了,万老太太笑眯眯地说着:“我也没想到,到了老了,还享自己外孙女的福。”
“可见婆婆是真心疼外甥女,我都孝敬婆婆这么些年了,没见婆婆说,享了我的福。”万舅母笑吟吟地说着,万老太太拍拍儿媳妇的手:“你也好福气,你瞧,我享你外甥女的
福,你不就不用伺候我了。”
众人都大笑起来,万舅母笑得十分开心:“今儿还说呢,等安顿下来,要雇个洒扫的婆子。”
“要说雇人,这边有个人,正好在寻事儿做。”吴嬷嬷在一边伺候着,适时开口。素巧抬头:“是那个泥水匠人的媳妇?”
“娘子果真会猜。”吴嬷嬷先夸了一句,这才笑着道:“她早就求过我,说想进来这家里做些粗活,毕竟有两个孩子要养呢,我也不敢和娘子说。”
这家里服侍的人虽然比不上当初在英国公府的时候,但素巧和宋珍都不是那样讲究排场的,再说要这么多人也住不下。
“我竟不晓得,你和这杜氏什么时候这样熟了。”素巧淡淡地说了句,吴嬷嬷已经赔笑着:“这也是娘子的吩咐,让我时时往她家里送东西。这乡下没钱的小寡妇,这日子,过得可真惨。”
乡下没钱的小寡妇,过的日子自然是惨的。素巧点头:“既然这样,就让她来吧。只是她的孩子……”
“那两个孩子,大的已经九岁,会照顾弟弟,在家做吃的。”吴嬷嬷连声代杜氏保证着,素巧也晓得乡下地方聚族而居,杜氏在外面做活挣些钱钞,那两个孩子在家也饿不死,于是就这样说定了。
吴嬷嬷也就去寻杜氏来,虽说杜氏托吴嬷嬷在素巧跟前为自己说情,却也晓得这样的门楣,自己很难被选中。这会儿看见吴嬷嬷来了,杜氏
也就急忙迎出来,吴嬷嬷瞧见杜氏就笑着说:“你运气好,正好呢,我们娘子的舅舅全家搬来,说要雇个人,做些洒扫的事儿。”
听到这句话,杜氏就连连万福:“这敢情好,只是这工钱。”
“你比小宋姐要低一些,一季一担米,再加一两银子。”杜氏听到要比小宋姐低一些,已经在那担心了,等听到吴嬷嬷说的话,杜氏也就笑了:“这就够了。家里还养着鸡,种着菜,一季也吃不完这一担米。”
“半大小子,吃穷老子,你们家这闺女还好,儿子也五岁了,等再过几年,这一担米都不够他吃的。”吴嬷嬷揶揄了一句,杜氏已经笑着说:“到那时候,他就自己去寻个事儿做。”
“这也好。”吴嬷嬷也就催着杜氏赶紧换衣衫,收拾干净了去上工,杜氏叮嘱了自己的大女儿,要她在家好好带着弟弟,等得了空自己就回来看他们,这才收拾了衣衫,跟着吴嬷嬷去了。
“你不是说,要去客栈收些衣衫来洗吗?”吴嬷嬷等走出去,才轻声问杜氏,杜氏叹气:“原本是想这样做的,谁晓得那些客栈里面,都有那专门窜客栈收衣衫的,我初来乍到,不但没收到衣衫,还被那些客人调戏了几句。”
那些窜客栈收衣衫来洗的,大多都是年纪五十来岁的婆子了,杜氏今年也不过三十出头,半老不老,难免会被人调戏。
吴嬷嬷又忍不住叹口气:
“等进到院子里,你就好好地服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