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卓愁眉苦脸的站在汪如心的面前,“姑娘,我们去年那批麦子已经到了码头,谢管事已然装了船,总不能又运回来吧?”
汪如心问道:“有没有问过谢管事能不能一起走。”
那批麦子也就十万斤,应该可以加进去的吧?
邓卓摇头,“谢管事说一两万斤还成,十万斤走不了怕出事。”
汪如心只能让人给两家回信,让他们一家少出五万斤。
“其余的粮食全部进仓库,若是京都粮食紧急再让船折回来拉走。”
邓卓点头,“还有两三月又该收稻谷,若不腾出粮仓和稻谷便没法进仓了。”
这当真是非常幸福的烦恼,连汪如心自己也没想到有一天粮仓竟然会装不下仓库。
“如园是否要再建粮仓?”
汪如心摇头,只要她的消售渠稻都建立起来,哪里需要建粮仓,到时候粮食多了租借了县衙的仓库就好,还有衙门的人给看守,省事。
谢管事看着眼前的大船很是郁闷,这还是大兴盛成立以来第一次因为粮食太多运不走,他也没料到这次能有这么多的粮食,早前大兴盛也在这里收过粮不过收效甚微,看来如园在这仙居县的影响已经超过了他能想到的。
粮食收上来管事们也缓了口气,照例给长工放了三日假期,过后又该给棉花除草追肥。
花间小集迎来了开业,等众人想起来才发现汪如心已经过了十七岁的生辰,这一次的生辰是她娘和她外祖母陪着一起过的,也就是三人好好的吃了一顿饭,为此姜氏夜里还哭过两场。
若无战事她圆儿的十七岁生辰是最为热闹的,这两日如园也会最是喜庆,安家的喜船也应该也要到了吧。
汪如心整日里忙的脚不沾地哪有功夫去想这个,这又准备着再次运粮上京。
上京之前特意抽出的两天的功夫和本家的人一起上山将木耳场子和果园都定了下来,砍伐树木整理山林就要靠他们自己来。
方氏生产在即,姜老太太心里着急也就收拾了行礼跟着一块儿回京。
“杨叔,若无其他要紧的事我二十天左右会回来,府中的事就交给你了。”
“周管事那里还没书信回来,看看是否要去信问问,也不知道他们这次收的粮食能不能自给自足。”
早前周管事来了信,武韦丁弘这些人的家眷都来了,老的小的乌泱泱的好几百人,也不知道那些粮食够不够吃。
杨忠良笑道:“周管事办事一向稳妥,想来这几日就会有信到了。”
汪如心点了头,又交代了各项事宜才带着喜鹊安一等人在码头和方家刘家的人汇合送粮上京。
京都粮安行,眼见着后院的粮食越来越少,牛正量不由得开始担忧起来,这买粮的每日里络绎不绝,剩下的坚持不了多久,他甚至在考虑要不要省着卖。
这时田三和秦嬷嬷到了,告诉他最多还有半月姑娘会再次运粮进京,且这次的粮食远超五十万斤,牛正量当即就松了口气。
盼着粮食的除了牛正量还有曹大人,边境大捷又开始反攻,这粮食的需求仍未减少,好在前两年朝廷大势推广种植冬小麦,已经有几处报上来赋税很是充足。
“你们家姑娘说上面时候来没?”
这是曹大人第二次来了粮安行,拿充足的赋税要运抵边疆,这京都依然缺粮。
“回大人的话,估摸着半月左右就能来。”
原本很是畏惧的牛正量这些日子已经坦然了很多,大人一来是给他家姑娘的面子,二来对如园的粮食看重,他这个掌柜的都水涨船高了起来。
曹大人哼哼两声,心里还惦记着汪如心答应他的花生,朝牛正量问道:“可知会带多少粮食来?”
牛正量回道:“据来的消息,说是比五十万斤高出许多。”
曹大人点头,“如园地多田少,这麦子该是要比谷子多才是,这次六七十万斤是要收的。”
牛正量低头不语,这位曹大人怕是将如园地里的收成算的十分清楚。
曹大人乐呵呵的走了,六七十万斤也能解决许多的问题,那京郊的大营眼看就要解不开锅了,当真愁人。
自上一次如园运粮进京后陆陆续续也有其他的失神筹集粮草运往京都,原本是打着来大赚一笔的目的,结果粮安行将粮价压在那里,这些人无法只能跟着粮安行的来,本来粮食就不算多辛苦运来赚的也少,京都的粮食又多了两分紧张,码头每日都会又人守在这里,只要有粮食进入京都立马就回传开来。
“快看,如园的大船。”
烈日炎炎,茶肆里的人多了两分倦怠有些提不起精神,忽然的一声惊呼顿时让这些人清醒了过来,河面上五艘打着如园大旗的运粮船缓缓朝码头而来,这这些人仔细看着大船吃水的深度,面上很快激动了起来。
有那眼睛毒的人说道:“这是大兴盛的运粮船,这船最多可装载粮食二十万斤,你们看这大船吃水深度怕是满仓而来啊。”
“满仓?”
这些人顿时兴奋的咂咂嘴,“那这次是百万斤粮?”
码头沸腾了,虽然如园的粮食不会批发给大家,大兴盛的管事当即召集人手等着卸货,谢管事将消息传了上来,这里管事做好了完全的准备。
“老方,你怎么看?”
甲板上的刘员外已没了第一次来的那种惶恐,但依然激动万分。
方员外呵呵一笑,“怎么看?老夫又得风光一回了。”
两人说笑着大船慢慢靠了岸,安璟礼南下筹粮未回这些管事也不敢怠慢,恭敬的迎接着汪如心上了马车,又很是客气的安置好刘员外和方老爷这才转身忙活了开。
姜老太太头一回见这样的场面,欢喜中又带着两分遗憾,这场功劳和姜家无关。
御书房,内侍吓跑着进了门,“皇上,荣襄县主带着一百万斤粮食来了,大船已经靠岸,大兴盛的人已开始卸货。”
“哈哈哈哈,好。”
开明帝放下折子,满是笑意,“宣荣襄明日觐见。”
开明帝老怀大慰,若是大厉多几个荣襄这样的何愁无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