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鬼使神差(1 / 1)

帝国争霸 闪烁 2559 字 9个月前

头顶上的电话响起来的时候,卫少龙先是一愣,不过就迟疑了半秒钟,随后就一把拔出话筒。

“司令舰桥,我是舰长。”

几秒钟后,卫少龙“砰”的一下又把话筒插了回去,一句多余的废话都没有说。

“右满舵,全功率推进,航向030!”

没等舵手反应过来,他已经离开了舰长的位置,接住士官长递来的望远镜,朝左侧露台走去。

在他来到露台上的时候,“攀枝花”号已经在全速转向。

外面,操作高倍警戒望远镜的瞭望员在见到舰长后,明显被吓了一跳,而且不知道是否应该把望远镜让给舰长。

没啥好奇怪的,在战斗的时候被分配到室外的,肯定是刚上舰的新兵。

如果近处存在威胁,还可以在旁边的环形轨道上安装一挺13毫米重机枪,并增加一个机枪小组。

卫少龙没理会那名新兵,在出来之后,他朝后方机库上的那门机关炮看了过去。

那可不是一般的机关炮,那是一门采用加特林原理,有7根30毫米炮管,最达射速高达每分钟4200发的近防速射炮。

这门采购价格高达1500万金元的速射炮,其头号价值就是用来拦截反舰导弹!

追溯的话,在第二次全球大战的后期,帝国海军就投入大量资金,研究外能源驱动的转管机关炮。

可惜的是,到大战结束,都没能取得实质性的研究成果。

此后,进入到喷气时代,防空导弹取代高射炮,在大战中表现突出的小口径高射炮首先遭到淘汰。

原因无二,射程太近与射高太低,根本就没法用来拦截喷气式战斗机。

在战后的30年里,除了能用来支援地面部队,以及在对付小型舰艇的时候还有一些价值的大口径高平两用炮之外,几乎所有高射炮都被防空导弹取代,海军也没再研制小口径高射炮。

这种局面,一直维持到8年之前,发生在南夕落洋上的那场战争。

当时,布兰皇家海军最为新锐的,满载排水量达到4100吨,42型驱逐舰的首舰“谢菲尔德”号,竟然被一枚全重不到700千克,战斗部的装药量只有70多千克的“飞鱼”导弹送到海底!

消息传来之时,帝国海军上下是一片哗然。

不过,也只是一片哗然。

在深入调查后,帝国海军才知道,事发的时候,“谢菲尔德”号上的对空搜索警戒雷达处于关闭状态,原因是,雷达发出的电磁波会干扰卫星通信,而该舰当时正在用卫星天线接受来自后方的信息。

此外,为了控制排水量,这种战舰的上层建筑物竟然用的是极易燃烧的铝合金!

结果就是,在被导弹击中前,别说是开火拦截,甚至没来得及发射干扰弹。

根据战后做的测试,42型驱逐舰的雷达干扰弹能够对“飞鱼”产生影响,比如让导弹脱靶。

几天后的另外一场战斗,布兰皇家海军就成功干扰了一枚射向航母的“飞鱼”导弹。

此外,还有损管不力的因素。比如在被导弹击中后,舰长竟然没有在第一时间下达启动灭火系统!

这么多的巧合,“谢菲尔德”号不沉才是怪事。

从“谢菲尔德”号身上,帝国海军得出的结论就是,把战舰造得更大一些,避免让电子设备产生相互干扰。

此后,帝国海军驱逐舰的吨位是扶摇直上,发展到现在,都接近1万吨了!

如果有一种能够拦截导弹的手段,那就完美了。

也就是在这个背景之下,帝国海军翻出了已经尘封30多年的转管机关炮,并重新投资开始研制。

只是,初期研制投入并不是很大。

不要忘了,波伊战争才结束5年,帝国还处于战略收缩阶段,首先遭到削减的就是帝国海军。

不过,这种局面也就持续了几年。

4年之前,“昭通”号在波斯湾遭到“飞鱼”导弹攻击之后,帝国海军立即认识到了硬杀伤拦截手段的重要性。

关键就是,“昭通”号并没有犯低级错误。

如果一定要说有啥失误的话,也就是在接到袭击警报后,“昭通”号没有立即转向离开危险海域。

以当时的情况,如果“昭通”号及时撤离,那架伊拉克战斗机未必会发起攻击。

可问题是,在受到威胁之后转向撤退,绝对不是帝国海军的作风。

反正就是,挨了打之后,帝国海军立即加大在末端防御系统上的投入。

也就过了1年,研发代号为“730”的速射炮,帝国海军的第一种能够拦截掠海导弹的末端防御系统问世。

正式装备的其实第二代,也就是绰号“火旋风”的“730B”。

不是说“730A”不好,而是设计在的时候考虑欠周到,把至关重要的火控系统放在了别的地方,没有跟火炮系统联动,因此存在反应速度慢,以及精度偏低等问题,没有达到海军提出的战术指标。

有趣的是,因为“730A”更加便宜,所以出口销量是“730B”数倍,装备数十个国家的数百艘战舰。

相对而言,“730B”的主要改进,就是把搜索火控雷达整合到炮座上。

为了提高毁伤效果,帝国海军还专门研制了一种用来对付反舰导弹的炮弹,即30毫米次口径穿甲弹。

在理论上,只需要命中1发,就能摧毁“飞鱼”这种级别的战术导弹。

即便拦截重型导弹,也只需要命中3到5枚就能够确保摧毁。

按照帝国海军做的测试,在持续时间为3秒的短点射中,对“飞鱼”这种尺寸的反舰导弹的命中概率高达85%。如果开火时间设定为5秒,命中率能够达到95%,只是持续作战能力会大幅度的降低。

至于选短点射,还是长点射,由实际情况决定。

此后,在短短的2年时间内,帝国海军集中采购600多套“火旋风”,装备了所有大型战舰。

像“攀枝花”号这类3000吨级的护卫舰,一般就只有一套。

其实,“攀枝花”号已经服役了10多年,设计的时候没有考虑需要安装重达10吨的速射炮。

所幸的是,直升机的机库顶部够宽敞,安装一套“火旋风”的难度还不大。

由此导致的结果是,无法应付来自正面的反舰导弹。

当然,反舰导弹一般是从侧舷方向上射来。

看到“火旋风”转动的时候,卫少龙暗自松了口气,不过随后举起挂在胸前的便携式望远镜,朝西北方向看去。

开始的电话是大副从作战指挥中心打来的。

预警机探测到了一个高速飞行的目标,推断是那架攻击机发射的反舰导弹,并发出导弹袭击警报。

如果真是导弹,肯定来不及躲避。

“呜——呜——”

几秒钟后,凄厉的防空警报响起。

只是,首先开火的并不是速射炮。

“嗖”的一声,位于舰桥前方的八联装通用导弹箱射出了一枚绰号“海蛇”的近程防空导弹。

“攀枝花”号只是一艘3000吨级护卫舰,武备算不上强大。

在舰首的八联装发射器里面,通常装填4枚反潜导弹与4枚防空导弹,而且火控通道就只能对付一个来袭目标。

可惜的是,那枚导弹直接就浪费掉了。

当然,没什么好可惜的。

“海蛇”是帝国海军的第一种近程防点空导弹,因为不是很重视,更因为预算实在是非常的紧张,所以帝国海军只能退而求其次,直接就用“KK-6”中程空对空导弹,在改进一番之后当防空导弹用。

性能肯定不算先进,主要是物美价廉。

要说,其实是价廉。

其实,也就是“海蛇”问世,让“攀枝花”号这类3000吨级反潜护卫舰,第一次获得了有效的防空手段。

在此之前,护卫舰就只能靠主炮执行防空任务。

大部分时候是躲在巡洋舰与驱逐舰的羽翼之下。

别说是对付掠海飞行的反舰导弹,即便是拦截中高空的敌机,“海蛇”的单发命中率也只有六成。

在复杂环境下,就只有心理安慰的效果了。

其实,也就只有10来秒钟。

这次开说的是设置在舰首的主炮,一门速射型80毫米舰炮。

至于效果,同样是聊胜于无。

主炮开火,意味着导弹已经进入视野之内,而且炮弹在海面上炸起的水柱指明了导弹的来袭方向。

拿着望远镜搜索了一阵,卫少龙才看到那个小光点。

确实只有一个光点,而且受到炮弹炸起的水柱影响,还时隐时现。

“舰长!”

在水兵提醒后,卫少龙才注意到左前方的超级油轮。

油轮一直在那个方向上,在“攀枝花”号转向加速之后,距离缩短了一些,而且相对位置发生了变化。

简直是致命的变化!

等卫少龙猛的反应过来,并且重新朝西北方向看过去的时候,小光点已经消失,取代的是一条白色的烟迹。

导弹已经转向,显然放弃了“攀枝花”号,正在朝油轮飞去。

“呜——”

这时,位于机库顶部的“火旋风”开火了。

可惜的是,距离实在是太远,超出了速射炮的有效射程,而且炮弹的散布范围过大,对导弹没有半点威胁。

又过去了大约20秒钟,卫少龙觉得就是一瞬间的事情。

导弹击中油轮,并且腾起巨大的火球之时,卫少龙咬紧牙关,还一拳砸在面前的铁皮护栏上。

直到几名官兵出来,他才控制住情绪,返回了舰桥。

随后,他下达命令,全舰由战斗状态转为战斗救援状态,并且让二副立即安排直升机前去营救油轮的船员。

不过,紧急起飞的直升机并没有前去营救船员。

几分钟后,“祝世建”号上的战斗群指挥官发来了一道命令,让卫少龙立即派直升机前去搜寻跳伞的伊拉克飞行员。

…………

此时,李天凌驾驶的“战-11B”从“攀枝花”号的上空飞过。

开始,就是由他发射的“KK-12A”击落了那架“超级军旗”。

他是在大约20分钟前,收到了海军预警机发来的指令,前往波沙湾西北海域执行掩护任务。

至于海军为什么没派舰载战斗机过去,李天凌没有多问。

按照新的指挥体系,战区联合司令部为最高的作战指挥机构,不再区分军兵种,更不得拒绝执行其他军兵种安排的作战任务。

在此之前,李天凌他们就在执行护航任务,掩护一架由“祝世建”号上起飞的舰载运输机前往利雅得。

为了这个任务,李天凌他们在沙乌地领空进行了第二次空中加油。

所幸的是,大家都提前做了准备,每名飞行员携带2份高能口粮,还额外准备了一个用来接尿的塑料口袋。

不要感到奇怪,在长途飞行当中,首先考虑的就是吃与拉的问题。

为了避免在执行任务的时候大解,只要任务的飞行时间超过4个小时,飞行员都会在登机前清空肚皮。

当然,还会尽量不吃容易导致腹泻的食物。

此外,那架伊拉克攻击机出现的时候,“祝世建”号正在回收上午派出去的舰载机。

反正就是,能够及时赶到波沙湾西部海域,只有李天凌这边的几架“战-11B”。

正是如此,在火速杀到之后,李天凌就在海军预警机支持下,向那架伊拉克攻击机射出导弹。

可惜,还是慢了小半拍。

至于是否击落敌机,其实李天凌的心里也没底。

他是在大约60千米外开火,而敌机在超低空飞行,海面产生的镜面反射对火控雷达产生了严重干扰。

要说的话,这也是空军战斗机的一大问题。

海军战斗机采用的火控雷达,专门针对海面的镜面反射做了优化,因此更适合在海洋背景下作战。

只是,在两枚“KK-12A”进入到主动引导阶段的时候,敌机并没有进行规避。

要说的话,这也是“战-11B”的一大优势。

在整个攻击过程中,李天凌没有使用战斗机的火控雷达,火控数据全都由海军的预警机提供。

这里,多亏空军与海军都采用了15号数据链。

此外,两枚“KK-12A”都采用中段指令制导的攻击模式。

也就是说,李天凌驾驶的“战-11B”在获得预警机提供的目标数据后,只需要让雷达以通信模式工作,向发射的“KK-12A”导弹发送弹道修正指令,并不需要对攻击目标进行持续照射。

该战术的最大好处就是,敌机在遭到攻击之前都不会发现已经被锁定!

当然,这套战术也只能用来对付缺乏空战能力的攻击机。

如果对手是战斗机,那就很难奏效了。

不说别的,在60千米的距离上,敌方战斗机的雷达肯定能发现“战-11B”,也就不存在偷袭机会。

只是,李天凌并不知道,他打响了帝国在此战当中的第一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