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 前夕(三)(1 / 1)

大燕公子 山中老犬 1875 字 8个月前

姬康在同帝丘城同魏、楚、韩三国完成会盟之后,并没有马上返回蓟都。

而是在韩非和鞠武等人的陪同下,转道去了齐地的狄邑城(今山东淄博高青县),去看望卧病在家的阁相鲁仲连。

姬康的行程,并没有隐瞒众人。

在姬康即将动身前往齐地的时候,燕国的旬报,就已刊登出了此则讯息。当然,不能说姬康是专程看望阁相鲁仲连的,而是用了一个冠冕堂皇大标题:我王到齐地视察。

大战即将来临,自家的君王却如此散漫,看上去并不着急,本应该让许多人诟病才是。

但效果却恰恰相反,看到姬康如此,在燕国国内,不管是官员、将领,还是基层士卒、民众,心里反而是无比的踏实。

前年,鲁仲连就因为身体的缘故,亲自上书姬康,言要归乡养病。姬康虽万分不舍,但也知道先生的身体,已承受不了日益繁重的政务了,就批准了鲁仲连的请辞。

鲁仲连的故乡是聊城,在其长大求学之后,反而长期居住在狄邑。

姬康同鲁仲连一直保持着书信往来,但鲁仲连从来没有告诉过姬康,自己的身体状况。姬康还是从地方官员和其他渠道,知道先生身体日趋衰败。

说是视察,但姬康前往齐地的行程,还是极度保密的。

当姬康一行,风尘仆仆地来到狄邑鲁仲连府上的时候,不要说狄邑当地的大小官员不知道,就是鲁仲连自己本人也没有想到,姬康会在这个时候来到自己的府上。

不过,让姬康也没想到的是,自己同先生的这次见面,不是以激动感人的场面开始。

反而是让鲁仲连,要拿自己用惯的教鞭,准备教训姬康开始的。

看到姬康突然出现在自己的面前,躺在病榻上的鲁仲连一愣,接着就是勃然大怒。

不待跟姬康见礼,就挣扎着坐起身来,用皮包骨头的手指,指着姬康道;

“君王事关国家社稷,现国家大战将起,你身为一国之君,不操劳国事,反而私自来到这里,简直……简直是气死老夫了。”

然后,朝站在一旁目瞪口呆的老妻吩咐道:

“你去将我在襄平学院的教鞭拿来,今日我要执行襄平学院的院规。”

不要说其他人,就连姬康顿时也有点发“懵”。

很快,姬康就反应了过来。

在涌起一股暖意的同时,看着被病魔折磨的先生,内心也泛起一阵酸楚。

自己在辽地的时候,正是因为有了邹衍和鲁仲连,这两位先生的前来,才招揽了许多有才人士。从而在稳固了自己地位的同时,也使自己的事业,得以飞跃式发展起来。

可以说,不管是剧辛,还是邹衍和鲁仲连,这三人在姬康的内心,地位是极为特殊的。

不但是自己的良师,也是自己在此世,事业得以发展的臂膀。

….

邹衍先生已经走了,而如今的剧辛和鲁仲连这两位先生,也被病魔缠身。

姬康知道,鲁仲连先生如此对待自己,是真的担忧自己和燕国。

姬康没有在意先生刚才对自己的态度。

上前两步,朝仍坐在榻上的先生,和在旁边的的师母,亦旧如在辽地那般,躬身行礼道:

“康儿见过先生,见过师母。”

本来嘴里喃喃,仍还想“教训”姬康的鲁仲连,听到姬康说出“康儿”两字的时候,顿时“呆”了一下。不再说话,而是抬目仔细看向了姬康。

看到眼前这个身材挺拔的年轻君王,和自己印象中,那个在辽地非常聪慧,常常“大言不惭”,以及喜好哭泣少年的身影,渐渐重合到了一起。

是的,是康儿!

眼前之人,不是什么君王!而是仍让自己和老友邹衍、剧辛他们,时常担心的康儿!

“康儿,当下正是我燕国紧要之时,你怎么能抛开国事,来看老朽了呢?”

虽带有埋怨,但从先生的语气中,姬康知道,先生已没有刚才那么生气了。

对于先生的责备,姬康是理解的。

毕竟,天下任何一个有识之士,皆知道此番即将爆发的伐秦之战,对于天下今后的走向,乃至各国的命运,是何当的重要。

知道自己的丈夫要同姬康谈重要的事情,鲁仲连的老妻向姬康回礼后,就退了出去。

姬康搀扶着先生起来,坐在屋内书桌旁的椅子上后,鲁仲连开口对姬康说道:

“老夫曾言: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攻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此等之国,视天下万民如蝼蚁,凶残甚于虎狼。

此番攻秦,有魏、楚、韩三国相助,是乃天赐我燕国灭秦之良机。康儿,你不可存妇人之仁,应举全国之力,同秦决战。”

姬康在鲁仲连的面前,一向不隐瞒自己的表情。听到先生让自己举全国之力攻秦,没有马上表态,而是思索起来,面显犹豫之色。

这次攻打秦国,燕国动用兵力,已为四国之最。但不可否认的是,即使如此,燕国也没有举国动员,所动用的兵力,尚不到全部兵力的一半。

在姬康看来,四国合纵兵力,已近百万。如此规模庞大的军力,秦国是无论如何也招架不住的。不说灭掉秦国,但是将秦国打残,是有极大可能的。

做为一个看着姬康从小到大、成长起来的老人,姬康的所思所想,鲁仲连是非常明白的。

看到姬康如此表情,鲁仲连就如过去一样,对姬康教导道:

“在此之前,关东诸国合纵攻秦已经历了三次。但是每一次皆虎头蛇尾,不了了之,反而让秦国愈加壮大。康儿,你可知,此乃何故?”

“先生,以康儿所见,前三次合纵伐秦而败,皆乃各国不齐心同力之过。”

….

姬康不加思索对鲁仲连道。

鲁仲连点了点头,继续对姬康道:

“看来你还是很清楚的,前三次各国联合攻秦,之所以失败,一句话:人心叵测呀!此番四国合纵攻秦,看上去固然声势浩大,但其他三国同我燕国相比,其心根本不同。

当世之国,能同秦国真正一较长短者,唯有我燕国。魏、楚、韩三国固然是怕那秦国,但自我燕国灭齐吞赵之后,三国也惧我燕国甚于秦国。

老夫可以判定,此次伐秦,秦国定然将主要兵力,用于对付我燕国。至于其他三国,一旦将秦军驱逐至函谷关,三国兵马必然会停驻不前,在旁观我燕国同秦国厮杀。

康儿,你要知道,此次合纵伐秦,是以四国之名而进行的。俗话云:名不正,则言不顺。若发生此等情景,对我燕国的军心、民心,必是一个极大的打击。

假若此次,我燕国不能下定决心,举全国之力而灭秦国的话。秦国只要度过此次危机,必然会像以往一样,其军心、民心会得到极大的提升,秦国也会变得更为强大。

我燕国军心、民心降,而秦国军心、民心增,一降一增之下,我燕国再想灭掉秦国,已不可能。反而,自此以后,各国唯秦国马首是瞻,连横伐我燕国,也不是不可能之事。”

虽然天气很凉,但姬康听到这里的时候,额头却已渗出了汗珠。

坐在鲁仲连的旁边,闭上了双眼,沉思了起来。

这次燕国会同魏、楚、韩三国伐秦,姬康并没有想彻底发动灭国之战。

在姬康看来,秦国不是齐、赵实力严重被削弱的国家,而是一个强国。其国土广袤,人口众多,军队强悍,想一举而灭,是不可能的。

对于秦国,姬康原先所采取的策略,就是一步一步削弱其实力,待条件成熟之后,才可发动灭国之战。完全没有想过,这次若伐秦没有成功,对于燕国民心和军心的影响。

是呀!燕军时此次伐秦的主力,这次如果不攻入关中,而只是拿下河东和上党之地就满足的话,则根本就没有动摇秦国的根本。

秦国之所以在以前关东诸国三次合纵攻秦后,不但没有变得虚弱,反而愈加强大,在极短的时间就恢复实力而东出,原因就在于此。

“打虎不死,必遭反噬”。这句流传千古的谚语,不是没有道理的。

屋内,很是安静。

鲁仲连并没有去打搅姬康的沉思,而是在旁静静地端详着。

自己的身体,自己知道。

这恐怕是自己人生中,最后一次和自己的这位弟子相处了!

过了许久,姬康缓缓张开了双眼,目光变得异常的明亮。

站了起来,朝着鲁仲连躬身行礼道:

“多谢先生教诲,康儿知道,该如何去做了。”

鲁仲连笑了起来,没有起身,而是坦然接受了姬康的弟子礼。

看着姬康缓缓言道:

“康儿,去吧!马上……马上回蓟都去,做你自己该做的事去,不要让老师失望。”

姬康没有说话,只是深深看了先生一眼。

然后,转过身去,迈步向屋外走去。

等到姬康来到屋外之后,听到身后传来先生的喊声:“康儿,不要忘了你在辽地时,给我们的允诺,一定要统一……统一华夏,造福于天下民众。”

姬康回过头来,发觉自己的先生,拄着拐杖站在屋门之处,面容庄重地注视着自己。

双膝缓缓跪地,俯身,朝自己的先生重重一磕,大声回道:

“统一华夏,造福民众之誓言,姬康一刻也不敢忘。先生,多保重,康儿这便去了。”

等到姬康的身影,消失在了鲁仲连的视线之中后,鲁仲连对着天空轻声言道:

“邹衍老友,我们的康儿,已经成为一名合格出色的君王了。”

言罢,一行泪珠从鲁仲连的眼眸中,缓缓滚落了下来。

.

...